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愚公移山》与《铁杵磨针》的阅读答案【通用25篇】正文

《《愚公移山》与《铁杵磨针》的阅读答案【通用25篇】》

时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1

铁杵磨针(8分)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 方: 欲: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16、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

铁杵磨针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想要)

15、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16、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2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惩山北之塞(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方磨铁杵( ) (4)媪自言姓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 【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 ”(用原文回答)(2分)

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通“返”,往返(3)正在(4)说

2.D

3.(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 孔子/韦编三绝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0.5分)

6、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铁杵磨针文言文阅读答案 3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方:欲: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

2、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持之以恒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4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磨鍼溪》)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离开

方:正在

还:返回

卒: 完成,结束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代老太太 )

2)学而时习之( 以前的知识)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代词,指书画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它,指代前文“此正午牡丹也”这件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

译文: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学校。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说自己姓武,直到今天小溪的旁边依然有一块岩石叫武氏岩。

阅读题答题窍门 5

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3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考生经验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二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6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答: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答: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

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针瞧不起线四年级阅读题和答案 7

针瞧不起线四年级阅读题和答案

针紧张地缝完一件衣服后,把腰杆儿挺得直直的,显出十分骄傲的样子。她眼睛朝天对线说:“线妹妹啊,你得好好感谢我,如果不是我领着你,你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线安静地坐在桌子上,没有回答。

针休息了一会儿,又以极其傲慢的姿态在一件衣片上走上穿下。� 她缝完了这件衣服,又骄傲地挺直腰杆儿,正想把自己夸耀一番时,突然看到线站在一旁,裁好了的衣片还是衣片,只不过是在衣片上多了她的一些足迹罢了。

线这时开口了,她说:“针大姐啊,我如果不跟着你,你的劳动不也是白费吗?”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感谢——姿态——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紧张——骄傲——夸耀——

3.这篇文章共有个自然段。

4.读句子,选择填空。

A.陈述句B.反问句C.设问句

①针大姐啊,我如果不跟着你,你的劳动不也是白费吗?

②线安静地坐在桌子上,没有回答。

5.用加粗的词,写句子。

如果不是我领着你,你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

A.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如果骄傲自满,逞个人英雄,往往会把事情弄糟。

B.针瞧不起线是不对的,好朋友不应该闹矛盾。

答案:

1.傲慢感激姿势……5.如果明天下雨,他就不去公园了吗?(答案不唯一)6.A

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铁杵磨针文言文阅读答案 8

铁杵磨针文言文阅读答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方:欲: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

2、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持之以恒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阅读理解的技巧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拆字解释法。3.本义加文中义。

如:心服口服可用“拆字解释法”:心里嘴上都信服,真心实意地信服。

2根据要求划句子。

方法:能熟练把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判断,了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见的位置。

常识: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排比句、中心句、联想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联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发的联想,进行想象、虚写的句子。

过渡句(段):使文章衔接自然的句子或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的作用也是常考点)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总起句:统领全文,是概括整段或整篇文章的主旨。

总结句:总结全文。

3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作答。

正面情绪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反面情绪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从字里行间中就可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5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阅读题答题窍门

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3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考生经验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二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瞧不起线阅读答案 9

针瞧不起线阅读答案

针紧张地缝(fèng féng)完一件衣服后,把腰杆儿挺得直直的,显出十分骄傲的样子。她眼睛朝(cháo zhāo)天对线说:“线妹妹啊,你得好好感谢我,如果不是我领着你,你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线安静地坐在桌子上,没有回答。

针休息了一会儿,又以极其傲慢的姿态在一件衣片上走上穿下。� 她缝完了这件衣服,又骄傲地挺直腰杆儿,正想把自己夸耀一番时,突然看到线站在一旁,裁好了的衣片还是衣片,只不过是在衣片上多了她的一些足迹罢了。

线这时开口了,她说:“针大姐啊,我如果不跟着你,你的劳动不也是白费吗?”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2、画出短文中的一句反问句,并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_”画出描写针傲慢的句子。(4分)

4、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2分)

A、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如果骄傲自满,逞个人英雄,往往会把事情弄糟。

B、针瞧不起线是不对的,好朋友不应该闹矛盾。

5、发挥你的想象,针听了线的会怎么说呢?写一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éng;cháo。

2、如果不是我领着你,你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如果不是我领着你,你不能发挥什么作用。

3、(1)针紧张地缝完一件衣服后,把腰杆儿挺得直直的,显出十分骄傲的样子。

(2)针休息了一会儿,又以极其傲慢的姿态在一件衣片上走上穿下。�

4、A

5、示例:针的脸红了,羞愧地说:“线妹妹,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再也骄傲了。”

神线阅读答案 10

1.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案:由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 可知其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心强);由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可知其能安守清苦的生活(知足常乐);由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可知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2.小说第二段(郑能可以不用圆规 大家都叫郑能 神线 )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引出下面 神线 下岗,空怀绝技而生活困顿的内容。为下面写郑能把 那条绳子 称作 神线 作铺垫。

3.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答案:鄙夷,带着点施舍的味道;自怜自哀,内心充满悲苦。

4.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 悲哀的神色 ,�

答案:为命运的捉弄而悲哀;为自己身怀绝活却再无用武之处而悲哀;为未来生活担忧引发的悲哀。

铁杵磨针的阅读题答案 11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下,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未成,弃去。( ) (2)逢老媪方磨铁杵( )(3)太白感其意( ) (4)还卒业( )

2、翻译下列句子 (2分) 问之,曰:欲作针。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1分)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12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惩山北之塞(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方磨铁杵( ) (4)媪自言姓武(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 【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 ”(用原文回答)(2分)

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通“返”,往返(3)正在(4)说

2.D

3、(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 孔子/韦编三绝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0.5分)

6、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针挑土》阅读训练及答案 13

《针挑土》阅读训练及答案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评判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4.“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这句话独立成段,显然是大有深意,而且还运用了比喻性的俗语来表达,这样处理是为了突出黑妮的身份、职业、爱心、工作性质和意义。

【答案】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点拨】 解答现代文主观题,要注意把主观题类型化,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平时的训练中,老师肯定会为大家讲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类型化的,是我们解答新题的基础,要熟练掌握。比如这道题问的是“独句成段”的结构问题,这在平时的阅读中,在老师的讲解中肯定是遇到过的。“独句成段”最基本的目的和用意在于强调突出,借以提示读者。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15.(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这句话出现的语境:黑妮带领我们参观苗寨,参观的过程她是那么地耐心,当苗寨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等待她的到� 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这句景物描写,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它饱含着对主人公的褒扬,真是一箭双雕!

【答案】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答对即可)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句子是在我买了四张具有苗绣特色的地图之后出现的,且在眼睛亮了之前着一“素静”,承前而来,意在赞扬黑妮对“针挑土”工作的坚守,而“亮了”则是对工作有了成绩和支持者的欣慰与感激。

【答案】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这个考点是年年必考内容,也反映一个人阅读散文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要将句子置于全文语境之下来理解,其次要抓住句子所处上下文小语境以及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等。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这道题目的设置非常好,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标题做品评鉴赏。这又是前面提到的“把主观题类型化”的突出典型。鉴赏文章标题是常见题型,往往具有概括文章主题、体现人物精神、贯穿文章线索、引发作者感悟等方面的作用。从分值以及文章来看,本题所问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文章主题、人物精神、作者感悟等三个方面。

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17.【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道题目虽然还是就“针挑土”设问,但是问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就“文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实际上在上一题的“点拨”中已经提到,且与上一问题有所重复,这一问主要涉及文章主题、文章线索;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涉及文章另一个大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作者明显对黑妮的工作先是有些不理解,后来又理解了,并对此项工作给予支持,还由此生发出一般性的人生感悟。

【答案】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依然是“把主观题类型化”,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实际,具体回答所设置的问题。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14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下,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未成,弃去。()

(2)逢老媪方磨铁杵()

(3)太白感其意()

(4)还卒业()

2、翻译下列句子

(2分)问之,曰:欲作针。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1分)

阅读答案:

1、(1)弃:放弃

(2)逢:碰上

(3)感:被。所感动

(4)卒业:完成学业

2、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15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2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3成:完成。

4去:离开。

5逢:碰上。

6媪(ǎo):年老的妇人。

7方:正在。

8铁杵(chǔ):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9欲:想要

10感:被感动

11还:回去

12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3卒业:完成学业。

14今:现

15氏:姓…的人。

16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____方:_____欲:____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_______

16、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想要)

15、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16、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针挑土阅读理解答案 16

针挑土阅读理解答案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是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 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 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 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用意从句子本身和与全文的结构关系考虑。理解主要理解代词其中和比喻词穿针引线的含义。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 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4分):黒妮组织的援湘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黒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援湘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解析:用意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解析: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倦容的修辞和深意。(2)①低调、单纯的� 解析: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理解本句,就要理解眼睛亮了的原因和体现的精神、意义。

3、①黒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解析: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找出文中提到针挑土的地方,分层思考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4、第一问(2分):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第二问(4分):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解析:第一问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画出文中作者对黒妮的行为表达情感的句子,归纳总结。针挑土的相关笔墨,有抒情,有叙述,有补充说明,分析其用意,既要每处找出来考虑,又要综合考虑。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17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磨鍼溪》)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 离开

:正在

:返回

: 完成,结束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代老太太 )

2)学而时习之( 以前的知识)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代词,指书画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它,指代前文“此正午牡丹也”这件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

译文: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学校。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说自己姓武,直到今天小溪的旁边依然有一块岩石叫武氏岩。

铁杵磨针 18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磨鍼溪》)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离开

方:正在

还:返回

卒: 完成,结束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代老太太 )

2)学而时习之( 以前的知识)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代词,指书画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它,指代前文“此正午牡丹也”这件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阅读理解的技巧 19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拆字解释法。3.本义加文中义。

如:心服口服可用“拆字解释法”:心里嘴上都信服,真心实意地信服。

2根据要求划句子。

方法:能熟练把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判断,了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见的位置。

常识: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排比句、中心句、联想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联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发的联想,进行想象、虚写的句子。

过渡句(段):使文章衔接自然的句子或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的作用也是常考点)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总起句:统领全文,是概括整段或整篇文章的主旨。

总结句:总结全文。

3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作答。

正面情绪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反面情绪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从字里行间中就可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5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20

铁杵磨针(8分)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 方: 欲: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16、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铁杵磨针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想要)

15、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16、持之以恒 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磨针溪的阅读和答案 21

磨针溪的阅读和答案

课外阅读(8分)

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世传②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③方( )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 )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 )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④。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②世传:世世代代相传。③媪:年老的妇女。④卒业:完成学业。

小题1: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小题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离开 (2)正 (3)想 (4)只

小题1: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小题1:凡事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取得成功。

小题1:试题分析:这几个词语只要知道在课内文言文中的意思,即可正确做答。如“去”在文言文中就是“离开”的意思。“欲”在文言文中一般就是“想,想要”的意思。“但”在此句中是“只要,只”的意思。“方”属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如“方圆”“正,正在”等,在此句中应译为“正,正在”。如果实在不知,可根据语境推断一下。这个小短文也是我们很熟悉的“铁杵磨成针”故事。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中的关键词有“感” “卒”,其中的“感”是被动用法,“卒”是终于的意思,根据语境可译为“完成”。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上面的小短文讲述了李白放弃学业跑出去玩耍,遇到一个用铁杵磨针的'老太太,他被老太太的行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这是我们熟悉的“铁杵磨针”的故事。故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老太太的那句“但需工夫深!”,所以它的启示在于要肯下功夫,坚定不�

《愚公移山》与《铁杵磨针》的阅读答案 22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风筝和线阅读答案 23

风筝和线阅读答案

风筝升上了天空,低头一看,房屋和树林全在自己的脚底下,觉得很了不起。便对线说:“哈哈,世界上只有我最高了。”//

忽然飞来了一架飞机,风筝对线说:“就怪你牵住我的脖子不放,要不,我肯定比飞机飞得更高。”

“要不是我牵住你,你只能躺在地上。”线对风筝说。风筝不以为然。//

一阵风吹来,风筝拼命往上窜。正当窜得起劲时,线断了。风筝想乘机追上飞机,可是身不由己飘飘悠悠地跌落在地上。风筝这才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三句话,哪一句填在文章的'结尾处最合适?

A.只有谦虚,才会进步。

B.自高自大,把自己估计得太高,必然要失败的。

C.不听别人的劝告是不对的。

正确答案:B

铁杵磨针的启示: 24

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的阅读题答案 25

1、(1)弃:放弃 (2)逢:碰上 (3)感:被。所感动 (4)卒业:完成学业

2、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针读后感

《铁杵磨针》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有一个叫李白的人,他从小不爱念书,常常逃学,经常到街上去闲逛。一次,李白偶遇一位老婆婆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在磨绣花针。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李白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学习特别用功。李白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只要功夫深,特出磨成针也�

学习虽辛苦,但如果象李白那样长期逃学不念书的话,他学业就一定会荒废,对他的学习影响不说,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对他的成长、成才及其有害。学习这样的小事情都做不好,是不能做成大事业的。试想:假如刘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数年如一日的刻苦、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从点滴做起,恐怕奥运会夺冠可能是白日做梦。邵丽华领衔千手观音,为千家万户送去春节祝福,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这些辉煌源自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然而,所有这些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由许多小事组成的,离开了平凡小事,轰轰烈烈的大事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想做成大事离不开小事的积累和平时的坚持,小事的坚持是做成大事的基础。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抓好平时的点点滴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只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门。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老婆婆一样的铁杵磨针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都是一样的道理,不积跬步当然就无以至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