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优秀9篇)正文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优秀9篇)》

时间:

该页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热点分析论文(优秀9篇),仅供借鉴。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1

关键词: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共词分析

1 引言

近年来,研究档案学教育的论文不断涌现,但大多数是现状描述、中外对比研究等定性分析。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共词分析,通过对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知识群和研究重点、热点、方向和趋势。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目前国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主要有com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以这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以学科专业为“档案学”字段进行限制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篇论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99篇论文,在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出博士学位论文16篇、硕士学位论文493篇,合计911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经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在911篇文献中共有1203个关键词,总词频2834次。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首先对同义词合并、补全、修正等进行数据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频次统计。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共35个,累计频次899次,占总频次的32%。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1。

去掉档案、对策、管理、管理体系、比较研究几个对研究意义不大的关键词,剩下30个关键词,构建共词矩阵。首先,对确定的3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共现次数,形成一个30×30的原始共词矩阵。然后,通过oc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用“1”与全部矩阵数据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

相关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ij值在0~1之间,它代表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概率,ni、nj 分别表示关键词i和j的频次, nij表示关键词i和j共现的频次。

3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从文献数据库中抽取出高频关键词,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1]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知识群。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描述众多的指标或要素之间的联系。首先将30×30共词相关矩阵导入SPSS 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方差矩阵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结果表明有10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80%。也就是说,将30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0%。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最后得到聚类结果树状图。根据树状结构图可以看出档案学学位论文研究呈现出6个知识群。

3.3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测定事物或观测量之间的距离来发现数据结构,指定观测量到概念空间的一个特定位置,使得空间中距离的相似性越近越好。利用SPSS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相关可视化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为6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包括开放、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关键词;第二个知识群包括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和综合档案馆关键词;第三个知识群包括电子文件、法律问题、档案学和文件运动理论关键词;第四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网站、电子政府、档案信息、数字档案、档案馆、服务和网络环境关键词;第五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管理、人事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用档案关键词。第六个知识群包括管理模式、企业档案和安全管理关键词。

3.4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可把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划分为六大知识群和10个研究类。

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开放聚为一类,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一方面也反映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多为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公开给档案工作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2]现行文件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方式之一,也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3]

档案馆与文化功能。档案馆与文化功能关键词聚为一类,尤其是公共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说明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档案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作为档案“栖身之所”的档案馆,更应成为档案发挥自身作用、实现特有价值的主渠道。其中档案法就明确将档案馆定位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这也体现了档案馆要发挥文化建设的功能。

电子文件法律问题及其运动理论。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第一个是电子文件及文件运动理论。20世纪80年代,电子文件的概念引入我国。进入21世纪,电子文件研究成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电子文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域,一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二是关于电子文件本质属性及其管理,三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4]第二个是电子文件中的法律问题。随着电子文件研究的增多,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法律资格和证据效力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工作与信息服务。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数字化档案工作,包括数字档案、电子政府和档案网站的建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档案工作无论从载体保管,还是理论研究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大量的数字档案出现,各类型的档案馆都建立了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催生了电子政府的建立。二是档案信息服务。数字环境也给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环境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加速了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进程。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以及安全问题成为档案工作新时期面临的挑战。[5]

档案事业工作与专门档案管理。该知识群包括四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工作事业,关键词有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二是专门档案管理,包括人事档案、信用档案和档案管理。专门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我国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特色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用档案的建设,对我国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档案法》。《档案法》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录,在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各民族历史,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管理模式及安全管理。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和市场化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档案的载体、管理对象、服务方式等,引起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的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从对纸质档案载体安全的保护,到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电子文件安全保密工作,一直是国家重视、学者研究的热点。

4 总结与预测

分析可知,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除受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既有传统理论内容的继续研究,但更多地已关注网络环境下新的理论和应用。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依旧,新的应用理论逐渐增多。文件运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现行文件、档案立法等依然是研究的热点,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档案信息化等研究成为研究者更关注的热点。[6]二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和专门档案依旧是热点,但新型专门档案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三是传统理论在新形势下应用得到拓展。传统的文件运动理论对电子文件适用的修正,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在数字化时代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四是信息化催生的档案工作新变化,包括电子文件产生、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档案网站的建设和数字档案馆等。五是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是档案学研究的老话题,但近年来有关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研究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近年来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

未来,从新技术变革的趋势看,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仍是未来档案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国家繁荣文化事业的战略看,未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发挥仍然是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持续升温。从政治改革和诚信社会建立看,政府信息公开、开放利用,信用档案依旧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2): 88-92

[2]王玮。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桑丹。现行文件开放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4]张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分析[J].浙江档案,2011(5):28-31

[5]谭远宏,赵云。论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兰台世界,2005(11):20-21

[6]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J].档案学通讯,2010(2):4-7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2

顾名思义,社会问题小说一般都选择当前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迫切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为题材,如腐败问题、国营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下岗工人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环保问题等,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中国小说界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或沉溺于小说的叙述实验与语言形式迷宫,或热衷于讲述历史故事、翻找陈年老账,其脱离现实的倾向已经引起文坛内外一片不满与批评。新现实主义或社会问题小说的适时问世似乎给文坛注入一丝活力,更迎合了一些人的阅读心理,在失去了轰动效应的90年代文坛居然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在1998年1月22日的《羊城晚报》评选出的"1997年中国文坛十件大事"上,赫然就有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

然而,我在看了一部分此类小说以后,却发现它存在严重的问题与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即在审视中国社会问题时社会理性的缺乏、道德主义的泛滥,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形式方面,即艺术的审美距离的丧失。本章将以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本为例集中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从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这个理论问题开始。

一、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

在这里,我不想就具体的某个作家或某部小说发表评论,而只是想就一个一般的文学创作论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这个问题即:作为一种虚构文体的小说,应当如何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现实?其反映方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小说与社会现实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核心涉及对于"现实主义"的本质的理解。由于对于此类小说的正面评价都一致认定它们的价值在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精神,在于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这种评价是着眼于题材的。我们要问:到底什么是文学的或小说的现实主义,什么是它的真实性与相关的认识价值?现实主义是否是一个着眼于题材的概念?是否只要反映表现了乃至记录了现实问题,就是现实主义小说?换言之,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体,应当如何获得其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及相应的认识价值?其方式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通讯报道有什么不同?

说到现实主义,我们马上会想到19世纪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想到恩格斯对于巴尔扎克小说真实性与认识价值的热情洋溢的推崇。恩格斯说他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东西还要多。"但是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说这番话的?我的体会是,这恰恰是因为巴尔扎克不是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也没有象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那样去写小说。巴尔扎克也是处于当时的社会转型期(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同样到处都是;但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始终没有停留在现实的表面,而是抓住了人性的主题,把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灵魂深处,写出了社会转型在人性层面造成的震撼(比如金钱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扭曲人性)。正因为这样,巴尔扎克小说的认识意义是独特的,是历史学、经济学与统计学不可替代的。由此可见,小说的现实主义在于精神而不在于题材,在于怎么写而不在于写什么(我们在谈到现实主义时,总热衷于它的"认识价值",但即使是所谓"认识价值",也不同于调查问卷或社会统计学的认识价值)。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全方位的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涉及器物、体制、心理多种层面;而知识的分工与知识分子的分化又必然造成无论是社会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都很难全方位地准确把握与正确评价转型带来的种种结果(包括正、负面)。作家与经济学家或历史学对于社会转型的看法常常相当不同。我们应当把这种分歧看成是正常的现象。文学家对于社会时代的评价本来就不应当与社会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家与文学家之间应当是一种基于差异的互补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科学家还是文学家都有各自的洞见与盲点。文学家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视角与立场,我们也不应当要求他们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物质与器物层面的发展)的设计师,小说不能写成社会发展报告或现象记录,否则文学与文学家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就中国的情况看,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文坛曾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小说(一般称之为"社会谴责小说",实际上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相似。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小说的艺术成就已经很难说有多高了;但即使是这些小说,也没有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停留在新闻报道式的表层描写方面。无论是《官场现形记》还是《二十年目睹之怪形状》,其用力处都在于揭示社会转型期人性的扭曲与阴暗,所以这些小说虽然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形式上却大量运用了夸张、变形乃至漫画式的手法。

当前社会问题小说的误区集中地表现在违背了上述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也违背了文学反映生活、反映现实所应具有的特殊方式与角度。由于它们满足于停留在对于社会现象的记录与社会热点的追踪,因而充分暴露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短处:就反映社会问题的快捷、迅速而言,它比不过通讯报道或纪实文学;而在其理性的社会分析的深刻程度方面,更难敌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或政治学家的学术论文。那么,它的特殊性何在?特殊价值何在?在我看来,这种小说所采用的记录式反映方式,违背了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以己之短敌人之强。试问:在一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小说中去了解各种现象层面上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方面,电视、广播与报纸以及"新闻周刊"之类的媒体不是更具有优势么?比如,在题材(包括其重大程度、新闻效应、快捷程度等)的层面上说,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二言,《南方周末》第一版上经常可见的反映社会问题的报道,或者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的部分节目,比我见过的所有"社会问题小说"都更加精彩。当然了,最"精彩"的还是现实本身。我自己在现实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获得的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信息,又远远超过了从所有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可以说,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如,其骇人听闻的程度几乎超出了作家的想像力。结果是作家想像了半天写出来的意在警世的反腐倡廉小说,其揭示的腐败程度还不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你说读这样的小说有个什么劲?

或许有人会说,80年代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小说或报告文学不是风行一时么?问题是80年代中国的各种媒体还不够繁荣多样,也没有产生分化(包括类型与功能)。那时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电视也不普及,更没有像"焦点访谈"之类专门反映社会问题的专题节目。职是之故,80年代的小说实际上同时承担着非文学的(这里的"文学的"主要是指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文体的功能与使命,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效应与其说是文学效应、艺术效应,还不如说是新闻效应、政治效应。90年代的情况则大大不同了。各种媒体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其类型与功能也产生了极大的分化,专门的新闻性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对于社会问题的"独家发言人"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

由于距离的丧失,此类小说的一个通病是不注意艺术技巧,语言粗糙,叙述呆板,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流水账式的写法,缺乏小说艺术应有的空灵之美,被有些评论家戏称为"记者文学"。小说的叙述没有与叙述的对象(题材)保持应有的距离,结果不但对于社会问题的描写停留于粗浅琐碎的现象层面,而且在小说艺术上也显得极为粗糙,出现明显的非审美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小说的语言上,已经有学者批评其"太直、太满、太露"的弊端(1)。可以补充指出的是,太直、太满、太露的结果必然是太浅、太滞,缺少隽永的意味,缺乏空灵之美。其次,在叙述方式上,新现实主义小说显得机械呆板,是一种跟着写的笨拙方式(一般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走到哪里,叙述就跟到哪里),缺少精心的结构与剪裁,事无巨细,如记流水账。这样由于这些小说题材本来就相似,加上艺术技巧缺乏变化,结果必然出现雷同与重复现象。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与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现实主义的片面理解、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的。这些作家总是一味地强调如何"贴近现实",如何熟悉基层生活,但是却不适当地把这当成写好小说的充分条件,似乎只要熟悉了生活,就一定能够写出好作品。他们对生活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对艺术之于生活的超越性认识不足。比如何申就说:"我想对于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来说,重要的就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主要得益于在生活中滚。……我是在洋楼群长大的,但我的作品却是写农村的。我当过六年文化局长,这个时期把我那个地方的乡镇都跑了一遍。长期的基层生活,使我写起东西来对农村非常熟悉。乡镇大院的门朝哪儿开,乡长们怎么打电话,五月份乡镇在抓什么工作等等,这些东西自然的直往笔上窜。……只要深入生活,做个有心人,必然能写出好作品。"(2) "大约在整个80年代的十年里,我跑遍了承德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川。……是因为有了这笔财富,知道了下面的实情,我拿起笔来写,就用不着更多的编撰。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和事像水一样淌来,你好好把它们理顺写清楚就是了。"(3)尽管何申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本身没有错,但是把小说与生活划等号无异于取消了小说。对于小说创作而言,生活是必要的,只有生活又是不够的。小说创作并不是如何申说的只要深入生活就能写出好作品。生活也好,责任感也好,本身都不是艺术。艺术家与一般人的经验丰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但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能够把这种生活经验用创造性的、合乎美的规律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这种传达能力与生活积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并不是每一个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能够写出出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关键就在生活必须经过艺术形式的转译才能成为小说。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甚至是文学理论中的ABC,可惜我们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不知什么原因竟然还不明白。

但是,文学与现实的距离决不意味着文学不能或不应介入与表现社会现实,更不是说它已经失去存在价值与意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本来就不能简单化约为它的社会认识意义或现实政治意义,没有社会认识意义的文学同样有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文学同样可

(1)周介人语,见《武汉晚报》1997年1月7日。

(2)见《武汉晚报》1997年1月7日。重点标记引者所加。

(3)何申:《为了心中那份实情》,《北京文学》1997年第9期。重点标记引者所加。

以反映社会现实,关键是如何反映、如何介入。中国目前的社会转型为文学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反映揭示这个转型是他们的使命。但是他们的视角应当是独特的,既不同于新闻记者,也不同于社会学家。一个精通社会分析的作家未必、甚至经常就是不能写出有审美意味的文学精品。一部把社会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作品只能说有社会学的意义(意义多大很可怀疑),而很难说有美学的意蕴。在一般情况下(中国解放后到80年代中期前后这一段时间或许是例外)读者不是要到小说中去寻找社会问题的答案。我总觉得,对于文学家而言,更值得描写的是转型时期人的心态,是人性的变化。或者说是社会转型在人的心理层面造成的深刻震荡(这种震荡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震荡相比,或许是看不见的,但是却是同样深刻甚至更加深刻的),比如感性与理性、道德与历史、传统与现实等的深刻悖反。这样的文学既不是救世良方也不是施政方针,但它将是具有艺术震撼力的文学杰作(如果写得好的话)。这才是作家的优势所在,也是文学的优势所在,是其他非文学文体不能比肩的。

这样的介入是一种有距离的介入,这里的距离是从美学上讲的,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审美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不能像社会科学家那样去审视社会、反映社会、表现社会。这是距离的第一层含义。

我说的距离的第二层含义是价值评价上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与主流的社会思潮在价值取向上常常出现错位乃至背离现象。在一般的情况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唱赞歌的声音总是占据主流,而对于历史发展持质疑与批判态度的声音总是边缘的。尤其在一些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呼声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对于历史发展的反思与批判的态度就显出了它的特殊意义。因为他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负面性和历史发展付出的道德代价。因为历史与道德常常出现二元对立现象,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这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悲剧性,体现出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文学创作中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关系。一般而言,作家在反映与评价社会历史(包括事件与人物)的时候常常有两个尺度,即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两者的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式。第一种是吻合与统一模式(颂歌式的作品或诅咒式的作品):作家从历史发展角度加以肯定(或否定)的人物,同时也是从道德角度加以赞美(或否定)的人物。中国当代文学中这样的人物一直占主流。被作家赋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人物同时也是道德上的完人(如梁生宝),同样,被剥夺了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则是罪该万死的恶棍(如黄世仁);第二种模式是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错位或二元对立模式(挽歌式的作品):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人物或事件恰恰是没有道德合理性的,而失去了历史必然性的人物事件则是被作家赋予道德上的合理性。这样,许多伟大作家的社会历史见解常常是反主流、非理性或反历史的,有时还是十分幼稚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不难发现此类对历史发展唱"反调"的作品,它们常常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有些错位乃至相悖。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不朽之作都是这样的挽歌模式。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出了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历史命运,但是作者对此感到无限的怅惘与惋惜;巴尔扎克笔下丧失了历史合理性的贵族恰恰是作者同情的对象,而蒸蒸日上的资产阶级(如拉斯蒂尼)则是惟利是图的恶棍。福克纳的作品则走得更远,竟然反对南北战争,为北方的庄园主制度辩护的。但历史理性的缺乏似乎并不防碍他们的作品的价值。常言道: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如果福克纳为南方的工业化进程唱赞歌而不是唱挽歌,很难想象他的作品还有如此强大的艺术力量。可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除了未来主义对于现代文明持歌颂态度,其余差不多全是反现代文明的(如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机械化等),西方的现代派作家也基本上都是对于现代化持否定的立场。这种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盲点,客观上有助于使人警惕现代化的代价。

但是对于历史发展持有反思或批判态度的作品同样要有距离意识,特别是审美表现上的距离意识。联系到中国,对于现代化持批判态度的作品常常流于偏激狂躁、缺乏节制的道德理想主义。它的主要误区是以声撕力竭的控诉乃至诅咒抵抗当今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张炜笔下的"葡萄园"(见张炜的长篇小说《柏慧》)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显然,"葡萄园"作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理想乌托邦,与桃花源有类似之处,但是作者在捍卫"葡萄园"(它象征一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纯洁人性与理想人际关系)的时候却发出了狂躁的道德宣言与失态的道德诅咒,从而使得这种捍卫失去了应有的距离与美感。

二、艰难不是分享可以渡过的

--论所谓"分享艰难"的文学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误区不但表现在艺术的审美距离的丧失,并因而导致小说艺术上的失败,而且它的价值取向、它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它为解决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也都存在严重的失误。下面我们以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所谓"分享艰难"主题入手进行一些分析。(1)

时当9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或者也可以说是艰难的时刻期;而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也恰逢其时地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此类"艰难"的小说,或称之为"分享艰难的文学",或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其主要代表作家有:谈歌、刘醒龙、何申、关仁山等,他们的一些作品,如《大厂》《大厂续编》《年底》《年前年后》《分享艰难》等等,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分享艰难",一个多么美妙动听的词!它甚至使人想起6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互助合作、共同抵抗饥荒的情景,等等,等等……;然则岁月无情,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90年代的"艰难"及其"分享"当然也不同于50年代和60年代,可谓此"艰难"不同于彼"艰难",此"分享"不同于彼"分享"是也。90年代中期的艰难是什么样的艰难?90年代的分享又是什么样的分享呢?怎么分享?由谁来分享?为什么要分享?

2·1、何谓"分享艰难"?

在分享艰难者的行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是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中的乡镇领导以及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如《分享艰难》中的西河镇党支书孔太平,《大厂》《大厂续篇》以及《年底》中的国有企业的厂长书记们。他们奋斗在社会的基层与改革的第一线,最深切地感受着艰难,因而也必然是分享这种艰难的关键人物。作为对自己属下的百姓最直接负责的父母官,分享艰难之于他们主要表现为: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呈现高度紧张与冲突的情况下,以责任伦理为重,而抑制自己的信念伦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是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用以解释人的行为规范的两个著名范畴。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坚执。根据信念伦理,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为者所认定的信念的价值,行为者把这种终极的价值奉为行为的唯一标准,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最高的责任,拒绝对于行为的后果负责,属价值理性;而责任伦理则相反,它认为评价

(1)"分享艰难"本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刘醒龙的一个短篇小说的题目,由于它也是所有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共同主题、是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为解决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所以,有评论家也把新现实主义小说称为"分享艰难的文学"。

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的只能是该行为的后果,行为者必须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为达此目的,行为者可以采用在伦理上不可欲的或不善的手段,因为善的后果可以补偿不善的手段所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由此,责任伦理更为关注的是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乃至"屈从",更为关注行为的可能性与现实条件,审时度势,更具客观的理性精神,属工具理性。无论这样做对于他们本人的内心而言是多么痛苦。这表明,中国的基层领导已经不能再以原则教条与个人感情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他必须审慎地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他人的影响),把责任而不是信念放在首位;他们必须"兼济天下"而不能"独善其身"。换言之,他们必须、也只能分享艰难并为此而饱受灵魂分裂之苦。他们别无选择。

在上面所举出的小说中(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也如此),几乎所有的基层领导都面临一个烂摊子并为维持这个烂摊子而精疲力竭、焦头烂额。他们所领导的或者是经济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穷乡镇,或者是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于是经济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为此,他们不得不屈从于责任伦理而把信念伦理暂放一边。《分享艰难》中的孔太平十分厌恶道德败坏的流氓企业家洪塔山;但由于洪是镇里的经济支柱(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他的养殖场),所以孔太平不但奈何不得这位财神爷,而且还要违心地为他"擦屁股"。当洪的客户因而被派出所抓获时,孔太平不得不亲自出面,求派出所所长放了洪的客户。更有甚者,就是在洪了孔太平心爱的表妹田毛毛以后,孔太平虽然"气疯了",但最后还是忍气吞声,打他一顿了事。显然,支配孔太平的行为准则是责任伦理而不是信念伦理。从信念上讲,他与洪塔山截然对立,从感情上讲,他根本不喜欢他。如果听从信念伦理的话,他甚至恨不得枪毙洪。毕竟,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对于孔太平来说,最大的艰难莫过于经济上的贫困与老百姓的温饱。因此,为了分享艰难,孔太平就不能惩治洪塔山,否则经济就要。用孔太平的话说:"洪塔山是有不少毛病,可是现在是经济效益决定一切,养殖场离了他就玩不转,同样镇里离了养殖场也就运转不灵。"对于罪犯的纵容与姑息现在成了对于人民负责的行为,而惩治罪犯倒是对于人民的不负责。这正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

谈歌的那些以国有企业为题材的作品(如《大厂》《大厂续篇》以及《年底》),同样突出了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之间的紧张、冲突,以及为了"分享艰难"而必须以责任伦理为重。小说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国营大厂命运的那些订户都是一些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之徒;但是,为了工厂与工人的实际利益,又不能不违心地讨好他们,奴颜媚骨,刻意逢迎,陪吃陪喝,甚至还要为他们提供犯罪机会(如找玩);而当他们真的犯了罪被公安局抓起来后,还要想尽办法走后门、拉关系、甚至用党费请客,把那些不法之徒从公安局中"请"出来。《大厂》中厂长吕建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把那位因嫖妓而被抓的河南大户郑主任设法放出来。这样作当然绝对违反了吕建国的信念伦理;但是他别无选择,原因很简单:这位郑主任要与厂里订一千多万元的合同,这个合同能否签订,决定着工厂的生死存亡。你指望着人家的合同,就要让人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用吕建国的话说:"要说我心里话,我恨不得你们(指公安局,引按)枪毙了这个王八蛋,可我得为厂里两千多口子的嘴发愁啊。"这里,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之间的紧张被极其尖锐地凸现了出来,并走向其极端化的形式:要想把工厂维持下去,让工人有饭吃,就必须包庇坏人、款待罪犯。

以上就是所谓"分享艰难"之第一类人物。

与孔太平、吕建国他们不同的是,第二类分享艰难的人物是处于社会底层、并且在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普通群众,比如《分享艰难》中孔太平的舅舅、《大厂》中的退休工人、原劳动模范章荣等。如果说基层干部们为了分享艰难而不得不从信念伦理走向责任伦理,这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尚属可以理解;那么,普通群众对于艰难的分享就显得更加匪夷所思。这些人无疑都是一些安分守己、深明大义、勤勤恳恳的好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好人为了分享艰难,就必须放弃自己起码的尊严与权利。在《分享艰难》中,作者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田毛毛的父母为了"分享艰难"而放弃控告田的洪塔山,让他继续当经理。为什么呢?"为镇里多赚些钱,免得大家受苦。"在《大厂》中退休劳模章荣患有重病,却坚决不住院,不要厂里的钱,就连市里专门为他拨下来的钱他也拒绝接受,要捐给工厂的卫生所(有意思的是,厂里没有钱为章荣这些人治病,同时又挥金如土地为郑主任这样的大客户找玩)。为什么?当然是为厂里分享艰难,"我没困难。我是说厂、厂里现在挺难的,你们千万要顶住这一段困难。"多么深明大义的劳苦大众啊!可是在为这样的好人深深感动的同时,我们仍然不禁要问: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更重要的,他们为什么非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来分享所谓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艰难?是由什么造成的艰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分享艰难的第三类人物最值得注意。与孔太平的舅舅以及章荣他们正好相反,他们是一些识事务者也是利益分配中的得利者,是商业大潮中的弄潮儿,热心地投入时代的洪流;然而,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道德败坏流氓痞子,或者是象洪塔山(《分享艰难》)这样的流氓企业家,或者是象齐志远、魏东久(《大厂》)这样的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国家干部。然而,即使是这些人,也在与大伙一起分享着艰难。作品特意赋予这些"反面人物"以所谓"复杂性"。比如,在《分享艰难》中,作者安排了洪塔山的几次捐钱,尤其是结尾时卖车捐钱的细节。这样一来,洪塔山就不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而是似乎他也在"分享着"艰难,也一样有人性;《大厂》中的纪委书记齐志远虽然忙于搞女人、谋私利,但关键时刻同样为厂子、为群众出力。《年底》中的小李--一个放荡的女人,甚至以嫁给一个傻子为代价,为长里搞到一千万元的业务。

人都是复杂的,这不错;但是,如果着意制造这种"复杂",以体现所谓性格二重性,是否又陷入了新的概念化、公式化?

2·2、艰难分享得了么?

通过以上三种人分享艰难的三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分享艰难"的文学(姑且沿用这一称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揭示社会转型期物质与精神、历史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背离、冲突与紧张。这也是大家不得不"分享艰难"而不是乐于"分享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明显缺乏道德基础。这是此类小说给人的突出印象。人们为了物质生存与经济发展(这是所要分享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艰难"),就必须违心地作许多事情,甚至必须丧尽天良、放弃自己的基本权利。历史的发展如果是以经济成就为主要标志的话,那么可以说,这种进步在道德上的合法性是颇为可疑的(至少在当前的中国)。基层单位的经济命脉全部掌握在流氓痞子手里(如《分享艰难》中的洪塔山以及《大厂》中的赵明、谢跃进),掌握在专门吃喝玩乐的各方客户手中。能赚钱的人都是一些道德败坏的流氓痞子(用吕建国的话说,"钱都让混蛋赚走了");而道德高尚的人又往往无权无势、人微言轻,陷于生活的困顿之中,保障不了基本的物质与生命需要(如《大厂》中的章荣、小魏及其他工人)。物质与精神的分裂令人吃惊。应当承认,这种情况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成熟期间是存在的(虽然在小说中不无夸张)。在道德与经济的较量中,一般情况下都是道德向经济投降、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屈服、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称臣,这似乎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可奈何之举。不但基层的领导是如此,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如此。这就是所谓分享艰难。

但是,"分享艰难"作为事实的描述或许是真实的,而作为我们的小说家与评论家在面对这一事实时开出的药方则是误导的甚至危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道德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冲突与紧张是怎么造成的?虽然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同样存在相似的紧张,我们却不能离开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尤其是体制环境来抽象地谈论这一问题。固然,金钱会使人堕落,这里有人性的深层原因(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对此作出过深刻的描写),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体制所能全部解释的;但是在此我更愿意强调:象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背离与紧张,恐怕更多地出于社会转型期特定的体制方面的原因。象洪塔山这样的人之所以不能不用,郑主任这样的订户之所以不能得罪,不是因为他们有真本事,而是因为体制的不健全为他们提供了为非作歹的土壤;而这一点在"分享艰难的文学"中恰好没有得到深入的揭示。相反,我们看到,绝大多数此类小说常常未能将矛盾的根子尖锐地揭示出来,而是在表现道德与经济、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对立与紧张的同时,试图人为地通过道德主义的思路来化解这种紧张,表现出明显的妥协倾向。比如,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就是化解紧张的显例(这种"复杂性"在孔太平、吕建国这样的基层领导身上表现为内心分裂的痛苦,他们虽然在行为上最终选择了责任伦理,但是其心灵深处的信念伦理使得他们为此而备受良心的煎熬;而在洪塔山这样的人物身上则表现为关键时刻良知未泯)。尤其是在《大厂续篇》写到两厂合并的时候,以吕建国为象征的道德力量终于战胜以章东民为代表的经济理性,使得章东民最后答应在兼并红旗手厂的同时吸纳红旗厂的所有成员。小说安排了吕建国的"人有情"的价值理性与章东民的"市场无情"的工具理性的较量场面,最后当然是信念伦理战胜了责任伦理。吕建国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章东民,"他没想到吕建国心里会有这么重的东西,他一时感觉自己在吕建国面前很低下。"这实际上是说,工具理性在价值理性面前很低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同样感人的场面还很多,比如《大厂》中章荣之死,《大厂续篇》中吕建国与工人们聆听韩书记的遗嘱等)。

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小说在这样处理的时候,实际上恰恰弱化了其现实主义的力量,回避了社会矛盾的本质,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道德化了,虽然有时触及一些现象,如权钱交易,但是未能进入深层的理性反思(顺便指出,绝大多数"分享艰难"的文学都停留在现象罗列的层次,在主题与形式上均缺乏提炼,对此批评界已多有警示),似乎只要把人们心中仍然残存的道德信念发扬光大,大家一起分享艰难,就可以共度难关。其实问题决不是这样简单,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决不仅仅是人们的道德信念在金钱的大潮下泯灭,而是部分手中掌握了权力的人钻体制的空子进行权钱交易。因而道德主义的思路绝对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艰难绝非只要大家凭着良心分享就可以克服的,更不是安排几个"以身殉职"的人(如田毛毛及其父亲、小李、章荣等等)就可以解决的(田毛毛的父亲为了群众的利益而放洪塔山一马,但是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还会有更多的田毛毛被糟蹋,从而这种牺牲的价值就很可怀疑),因为这种艰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诉诸人的良知可能一时能够解决问题(比如洪塔山卖轿车的钱可以解决两个月的工资、贺玉梅献出一万块私房钱、袁家杰在道德的感召下把技术卖给了乡镇企业可以有限地缓解厂子的财政,等等),但是决不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而只能永远陷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困顿中。原因很简单:导致这种困顿的结构与制度依然存在,而消灭这种困顿的制度环境尚未产生。绝大多数人是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为的,基层领导尤其如此。所以,即使是象章东民这样有才干的企业家,也只能使用非市场的或已经被扭曲的"市场手段"来发展企业,他也同样要逢迎权贵、贿赂订户,否则的话,迟早也要陷入与吕建国一样的困顿。

综上所述,这些小说揭示的问题的实质毋宁是,为什么在中国赚大钱、发大财的人,不是流氓成性就是背后有人撑腰?为什么企业的命运掌握在只知道吃喝嫖赌而根本不问产品质量的订货人手里?如果这些人是为自己的公司订货(从而订什么货直接与他的个人利益相关),他们还敢、还愿意这样做吗?而一旦产品的销售(从而企业的命运)是以真正的市场规律为基础时,吕建国等人的办厂方针还会是这样吗?他们还会分享这样的艰难吗?答案很简单,是权钱交易、假公济私等恶劣行为扭曲了经济规律与市场秩序,使之不能正常地调节企业及人的行为;而权钱交易、假公济私的背后是不正常的体制在起作用。因而,改革体制而不是诉诸良知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路,是渡过艰难的关键,也是克服精神与物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背离与紧张的关键。否则,一味地用道德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不但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会造成误导,似乎市场经济本身使得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绝路,导致好人饿死,恶人撑死。市场经济本身当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但那将不是(至少主要不是)中国目前的问题,也不是"分享艰难"的文学所揭示的问题。

三、道德激情切莫走火入魔

--谈歌小说《天下荒年》的价值误区

包括作家在内的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现实,更准确地说,是对于改革开放及其给中国所带来的一系列转型,持有一种相当复杂的、远非单纯明了、非此即彼的态度。80年代知识分子那种对于改革开放的热烈而又不乏天真的憧憬、向往,已经被一种欲说还休的现实苦涩感所取代。改革的现实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到处莺歌燕舞,而是光明与阴暗共生、进步与挫折交织。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90年代中期的社会关怀小说,在评价态度与价值取向上充满了矛盾与分裂、迷惘与痛苦。它既表现在一批新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比如邱华栋的小说表现的知识分子面对充满欲望也充满堕落的城市时的迷惘与失落),也表现在一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乡镇村社为题材的小说中(如谈歌与刘醒龙的作品所表现的历史进步与道德退化的二律背反)。如果说80年代的作家们是热情洋溢地呼唤改革的理想,那么90年代的作家则是迷惘苦涩地面对改革的现实。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物质与精神、历史与道德之间的深刻二律背反。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这一批小说中也有一些在我看来十分值得警惕的价值取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或惟道德主义的取向。这种取向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时代、社会或个体的道德水准当成是评价该时代、社会或个人的最主要的乃至惟一的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标准的存在或意义。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曾经集中地表现在"二张"(张承志、张炜)的评论性文字中,而现在它又反映在许多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我们在上面对于分享艰难的文学的批评中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这里我想以谈歌的《天下荒年》(《北京文学》1995年第10期)为例作些更细致的剖析。

《天下荒年》写的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即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场,然而作家的创作动机与作品的主题指向却无疑是90年代的现实。作者以苍山县的百姓与官员为例,所要说明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读完小说,读者得到的启示是:在苍山县60年代的那场饥荒中,虽然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但那是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精神高贵的年代;而90年代的苍山县人(苍山县是一个作者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隐喻意义)虽然因改革开放而享受到了物质的富裕,然而到处是抢劫杀人、盗贼成群,以致于安防盗门成风。这是一个对比;另一个对比是60年代的干部(从中央到地方)廉洁奉公、公而忘私,而现在的干部则腐化堕落、私而忘公(作品为我们提供的典型是刘春华的变节与犯罪)。

我以为作品表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转型期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不无一定的启示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

第一,从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上说,作品描写的过去与现实的情况是否属实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本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似乎不应该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这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小说,一方面似乎带有很强的纪实色彩;但另一方面它的主题显然又是要说明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通过苍山县这个特例,来说明60年代初与90年代中期整个中国的精神与道德状况。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就其普遍性问题提出质疑。我本人出生于50年代末,我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是我母亲经常对我描述情景至今栩栩如生:农村到处是倒毙路边的饿死鬼。据这部小说的描写,苍山县全县在中只有三起盗窃案(而且其中一起是乡支书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饿死而下令发放种子粮,不能算是真正的盗窃),可见道德水准之高;然而据我的父母讲述,同时也据我通过历史史料与其他小说文本得到的了解,在那个可怕的年代,你最好不要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吃东西,否则很可能被别人抢去。天哪,我到底应该相信谁?是不是苍山县是个特例,算得上是"小人国"里的圣人县?

其次,小说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分析社会问题(注意: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修养问题,两者所需要的分析方法是非常不同的)的方法与评价历史事实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小说的问题在于把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一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状况,还原为极度简单化了的道德状况,又把这种道德状况还原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而用精神高于物质还是物质高于精神这样一种简单化了的道德评价来作为社会评价的尺度。虽然小说没有为过去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至上直接辩护,也没有因为今日的物质至上、"道德堕落"而全面地否定改革开放;但是小说的主题与中心显然是在惟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下否定现实、美化过去。为此,小说精心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制造关于过去的道德理想国的神话(农民宁可饿死也拒绝吃种子粮、市级干部玩弄了一两个异性即被枪毙等等)与关于现在的道德地狱的百丑图(关于曹迪的一段描写)。然而小说中的这些细节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症结在于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所要阐明的根本问题: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不妨让我们摘引一段在小说中具有"点睛"意义的议论:

我常常想一个问题。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我们这些年或许过于强调了物质,精神在物质面前仿佛一个受气的上不得席面的小媳妇。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勒紧裤带干出来的。我们今天会狠狠地嘲笑精神

***这句曾经风传一时的豪言壮语,可是历史偏偏开了这样一个一点也不幽默的玩笑。我们先是有了精神的***,才有了物质的***。

于是"我"对于那个精神***的时代就感到"高山仰止",为那些"无恨无悔饿死"的人及其"镇定自若的精神秩序所震撼","我们竟是在一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尚中安祥地度过了那场可怕的灾难。"因而:

不要总是指责那样一个年代吧,不要对那一个时代的中国百姓简单地理解为愚

不可及吧。或者说那一个年代有着过多的悲剧与错误,但它毕竟充满了神圣的原则与伟大的人格……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历史,我们应当珍惜那种洁净,我们应该纪

念那个物质绝对危机,精神竟绝对灿烂的年代。

因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面对那个时代时就只有惭愧与耻辱了:

或者那一个时代的精神原则,本身太高傲了,这使得它与我们现实中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们之间产生了可悲的隔阂,因为那个年代的精神几乎处在了极致,超越了我们所能合理想象的界限,对于只重视现实而不在乎历史的当代中国人,断定它只是野史传说而不予置信,从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曾经是怎样活着的例证了。

以上言论(它无疑是本篇小说的核心与灵魂)使我感到了深深的迷惑,造成的巨大社会悲剧,能这样用道德化、情绪化的宗教式语言加以解释么?我们对于那个时代悲剧的反省是应当深入到它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体制环境,还是应当为了衬托今日的"道德堕落",而一味地美化那个时代的"崇高道德";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道德水准真的像本篇小说所写的那样"超凡入圣",我们也不能以道德水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在评价社会现象的时候)。难道人的生命悲剧不比道德理想国更具有震撼力么?说实在的,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大量的人饿死这个社会事实可能与道德理想国共存。我甚至认为,政府官员的道德状况也不应当是衡量一个政府政绩的唯一标准,一个从道德上说是廉洁的政府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有严重的失误;同样,一个官员的腐化比较严重的政府也不见得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一无是处。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情报学硕士论文关键词共词一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或文献某些特征的数量为基础,来论述与预测科学技术现象与规律的情报科学分支。关键词分析则是该学科的重要方法,是一种将文献中诸多要素因子联系起来的引证分析方法,它科学评价文献、文献作者和文献的学术水平,揭示学科热点和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相比之下我国情报学教育则要落后许多,但近几年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反映在情报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普遍认为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往往研究的是比较前沿的情报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情报学硕士论文,因其研究内容专业、深刻,研究主题广泛、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对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揭示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重点及其变化情况,梳理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为今后情报学研究生的选题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战略依据。本文拟从关键词这一重要维度出发,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主要研究方向和学科结构,并预测情报学的新的增长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收录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omKI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及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comKI和万方数据库是国内收录学位论文较为全面的数据库,为了保证分析的数据文献具有代表性,笔者选取com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来源。对comKI学位论文数据库按“学科专业名称”进行检索,输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对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检索,选择其中的“情报学”,检索时间范围都限定在2001―2010年。两数据库共检索出情报学学位论文2 955篇,其中comKI数据库有1 640篇论文,万方数据库有1 315篇论文。由于两个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肯定有交叉,因此为了确保数据的单一性原则,利用SQL语句对comKI、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国内硕士论文进行去重处理,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情报学硕士论文2 160篇。

本文主要以SPSS17.0和excel作为数据处理工具,采用关键词分析、共词一聚类分析法、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

3 数据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把2160篇情报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统计得到10 331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为4.78个,符合国内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关键词应标出3―8个的标引规则。对10 331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去除不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汇、合并同义词以及下位词合并等处理,选择词频大于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进行分析,构建高频词表,见表1。

从表1的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124次。特别是近几年来,知识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情报学领域的研究也在逐年升温。总体来看我国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以及为企业等提供知识服务、知识产权研究等领域。这些高频关键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核心。同时笔者看到,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等词频出现的频次也相对较高,这与我国学科设置有关。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有着很近的学科渊源,两者存在着相当多的共同研究领域;另外,透过高频词也可以看出,目前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重点仍然集中在情报学基础领域,像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元数据、信息构建、信息检索等相关词汇等出现频次很高。但随着情报学不断的发展,其学科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例如,本体原本是哲学概念,现在用于情报学的研究;另外,与管理学相关的高频词汇如企业、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出现的频率较高,表明情报学与管理学之间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高频词表中网络信息资源出现了20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数量早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信息资源,不但内容繁多,而且分布分散。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可能是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3.2 共词一聚类分析

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功能,统计表1中30个高频词在论文中两两互现的频次,构建30×30的共词矩阵,列出部分(见表2)。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共词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某关键词自身的共现频次,也就是相关度,而非对角线上的数据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一般来说,仅从高频词或者论文的某一个关键词很难看出论文研究的主题,但如果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主题脉络,同时也可以根据两两出现频次的高低发现论文的研究热点。例如知识管理出现了124次,是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但仅从这一个词看不出研究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识管理。通过组配与其他高频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笔者发现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共现频次为12,即有12篇情报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同时标引了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也就是说有12篇文章的研究主题论述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关系,或者是通过知识管理来提高竞争情报的收集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除去对角线上的高频词是自身出现的频次以外,像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与信息检索、本体与信息检索、图书馆与知识管理等同时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在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这些组合研究是热点。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将表2的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是相关系数,其相关性大小与数值的正负无关,故将其中的负值转化为正值。列出部分,如表3所示:

表3即为高频词的相关矩阵,这里相关矩阵中的数字为相似数据,相关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其中0代表不相关,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

似度越好,反之亦然。矩阵对角线的数据为1,表示关键词自身相关的程度。

把表3相关矩阵导人SPSS 17.0进行聚类分析,选择“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作为聚类方法获得我国情报学学位论文高频词聚类冰柱图,如图1所示:

冰柱图主要是看其树状冰柱的缺口及冰柱间的间隔。用一把标尺水平放在图1上,上下移动,标尺与冰柱有交点,两个相邻交点之间的间隔可视为一类。从上图可以大致将我国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主题分为三大类:①从“信息构建”到“高校图书馆”之间是一类,主要研究与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相关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检索技术的发展等,是情报学研究的基础领域;②“客户关系管理”到“电子商务”之间是一类,主要研究情报学及其方法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如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知识产权以及数据挖掘领域的应用;③“竞争情报系统”到“知识管理”是一类,本大类主要研究情报学在企业的应用,包括竞争情报系统、反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企业的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等,可见情报学与企业的关系非常紧密。

3.3 多维尺度分析

用1减去全部相关矩阵中的每一个数据,得到高频词的相异矩阵。把相异矩阵导入SPSS17.0。利用SPSS17.0中的Scale菜单的多维尺度分析功能 scale)进行分析得到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2)。

图2中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反映其所代表主题的相关程度。距离越小,说明词频之间相似度越大,研究内容越集中越核心;距离越大,说明研究主题越独立,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关联性越小。纵观所得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图,可以看到关键词的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这些数据点大致划分为四大研究群组,群组之间又有交叉,说明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这四大研究群组分别是:

・竞争情报与知识产权:处于第一象限。包括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数据挖掘、反竞争情报以及竞争情报在企业的应用等。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与研究,是情报学及多个学科的交叉,目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知识产权也是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在企业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应用、著作权的保护等方面。

・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位于第二象限。情报学与图书馆学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下属的两个分支,两学科关系密切。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信息质量的服务,主要涉及: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文献传递等诸多方面。其中“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近几年突出的研究对象,在情报学学位论文中有30篇涉及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

・信息检索与技术:处于第三象限。信息检索技术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传统重点领域,一般来说,情报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然而近几年来与其他学科的不断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技术性特征。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社会,信息大爆炸,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并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何在纷繁无序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对于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检索系统、检索行为、检索策略等。

・情报技术与应用:处于第四象限。包括情报学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应用,搜索引擎、元数据、本体、web2.0等。情报学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应用的广泛性,一个学科是否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该学科是否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在对情报学学位论文的检索中发现,情报技术的应用与医学、军事等学科的结合相当紧密,特别是在一些设有情报学的医学院校和军事院校。

另外,从上下两个维度来看,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检索技术这两个群组之间距离较近,说明这两个群组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这也与笔者的认识不谋而合,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提供图书馆信息服务、OPAC检索系统等,都离不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两者关系密切。

3.4 社会网络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虽然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变量间的关系,但无法表现它们之间的强弱,而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工具Pajek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构建的高频词社会网络分布如图3所示:

本文采用高频词作为节点,它们之间的共现关系表示边,词团间的关系强弱用连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词团的关系越强,连接它们之间的线条越粗。可以通过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网络在顶点的相互作用下的分布情况。共词网络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确定这些高频词之间的概念图谱或知识网络结构,通过一系列类似图谱来详细地描述某一学科领域的主题。

某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线数量越多、分布越广,表示该节点的影响力越高。从图3中可以看出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技术等与其他词团的共链频次最高、连通性最好、联系最紧密,说明该领域或者方向在其他词团中的影响力或地位是最高的,处于核心位置,是联系其他相关词团的桥梁。另外,连线的粗细代表了词团之间关系的强弱,从图中可以看出,企业与知识管理、图书馆与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企业与电子商务等词团之间的连线较粗,说明这些相关的词团联系紧密,常常作为论文一个研究主题出现,是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4 研究结论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共词聚类分析以及社会网络分析,透过30个高频关键词的类别可以大致看出我国情报学教育和情报学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

4.1 研究热点

从表1高频词表以及表2共词矩阵可以看出,国内情报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竞争情报、信息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以及为企业等提供知识服务、知识产权研究等领域,这些高频关键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情报学学位论文的核心,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不过与国外情报学学位论文相比存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国外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但涉及到情报学的各个分支领域,而且与许多学科有交叉,有正在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甚至工程科学这些学科领域渗透的趋势,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涉及交叉学科的这类关键词在国外情报学学位论文中占了不少的比例。

4.2 研究结构

透过情报学学位论文的高频词以及对10 331个关键词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大致看出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结构:①选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高频词可以反映出某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同时也可能反映了对该领域的重复研究,特别是当超过一定频次时。②和国外相比,我国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能力也较弱。这与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开展的较晚有关,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我国从1978年起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

究生,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③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情报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情报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发展与其他众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从一些低频词如生物医学、产业经济学、物流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可以看出),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即在不断完善情报学核心领域发展的同时,积极利用情报的方法体系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

4.3 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高频词结合高频词的社会网络图,可以发现与情报技术相关的关键词的频次和影响力都比较低,这说明目前我国情报学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实践研究和有关情报学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在国外情报学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说明情报学在国外有着很强的技术性特征。国外的情报学教育体系已较为成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领先于国内,因此我国情报学应当在巩固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情报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实现研究重点的转变;另外要扩大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和交叉,进一步扩大情报学的应用范围,把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同时,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实情报学。

4.4 新的增长点

高频关键词能反映某个学科的研究热点,但是从一些次高频词以及低频词却可以预测某个学科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增长点。对收集到的共1万多个关键词按频次进行排序,抽取其中的次高频和低频次关键词,可以预测我国情报学新的研究热点或增长点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研究领域:信息行为(13次),包括读者或用户的阅读行为、信息的检索行为、图书借阅行为等;个人知识管理(12次),知识管理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对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要实现对组织的知识管理必须处理好对个人的知识管理,通过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个人知识向企业知识的转化;社会网络(7次),包括利用一些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情报学研究的追踪,同时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模式。另外,信息服务模式、数字参考咨询、专利战略管理、知识地图等也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5 结语

本文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关键词的共词一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国内情报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是关键词)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能够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且从特定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为今后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选取的研究维度比较有限,更多地是从关键词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也为今后从摘要或文本角度进行分析留下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6):19-22

[2]王知津,李赞梅,谢丽娜。国外情报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关键词分布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55(1):1―5

[3]王君,刘竞,卢章平,等。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28-31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4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不断壮大,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医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以文献计量的方法为基础,分析了管理学科等的研究热点。

2数据源的确定

2.1国外相关期刊论文库的确定

本文在检索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论文数量时,统计的数据源采用了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对在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录在该数据库的论文进行检索,对论文题目、关键词和摘要中包含选定主题词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共得到498篇论文,并以此确定近10年来国外家族企业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2.2国内管理类中文期刊论文库的确定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是结合了下列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26种管理学期刊;二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46种专业性学术期刊。作为国内学术界的权威,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也表明关于家族企业研究被国内主流学术界接纳的程度。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被中国期刊网(comKI)收录的46种学术期刊进行关键词检索,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近10年来家族企业相关研究的基本概况。通过关键词检索,共得到583条相互独立的目录,作为本文研究的分析对象。

3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内容及热点

3.1国外研究内容及现状

2000—2010年国外家族企业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在数据库中OPERATIONSRESEARCH&MANAGEMENTSCIENCE、MANAGEMENT、BUSINESS、ENGINEERING、INDUSTRIAL等八个学科的文献进行关键字检索共得到173篇相互独立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篇名、摘要、关键字的统计,了解到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企业成长与发展、创新、公司治理、战略、继承、财务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论文数量最多的领域是企业成长与发展、公司治理、创新、战略等(见表1)。通过纵向的比较发现,2006—2010年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创新、战略、财务管理、成长与发展四个领域增长幅度最大。

3.2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热点

研究热点是用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量和论文总量来综合衡量的,本文通过对检索到的国外2000—2010年家族企业研究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进行阅读,以及对其中部分论文的分析,得出如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内容及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2)。

4国内家族企业研究内容及热点

4.1我国研究内容及现状

2000—2010年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主流领域为继任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创新、企业融资、社会资本等。从论文总量来看,数量最多的三个领域依次为:公司治理、成长与发展、继任管理;其次是人力资源、问题、企业文化和创新;最少的是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信任问题和社会资本。(见表3)纵向来看,2000—2010年,家族企业领域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2)这表明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研究不断升温,家族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主流学者的关注。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8年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而2009—2010年论文数量逐年下降。20篇以上的期刊有:生产力研究(54),企业经济(48)、特区经济(44)、科研管理(36)、经济管理(33)、外国经济与管理(31)、管理世界(29)、企业管理(27)、华东经济管理(25)、科技进步与对策(24)。这些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家族企业研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使得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重视家族企业的相关研究。

4.2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所选取的46种刊物在2000—2010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字的阅读,得出关于我国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研究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4)

5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本文对国内外家族企业各个领域的研究分析表明,国内外研究在研究内容及热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见表5)。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司治理、成长与发展、创新、继任管理,未来持续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而创新、财务管理、战略、继任管理这些国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其论文数量在我国2003—2010年的研究中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由于受国外研究热点的影响,这些领域将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内容。国外研究在人力资源、问题、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数量很少,虽然在国内还处于主流研究领域,但预计几年后这些领域的研究热度可能会有所减退。社会资本、信任问题、风险管理等国内外研究的非主流领域的论文数量很少,近十年的发展比较缓慢,除非找到研究的新的突破点,不然这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将会放慢速度。

6启示

从以上对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自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和一体化使得影响家族企业的因素更加复杂,加大了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承受的风险。与之前平稳的经营环境相比较,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给家族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剧烈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的产生。

(2)虽然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有交集,但是研究热点的成因和时间还是有所不同。从家族企业研究热点的来源看,国外的研究热点大多是由于管理实践的需要形成的,而国内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来自国内学者根据国外研究已经形成的热点,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引入与介绍,如战略管理、创新等;另一方面来自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资助扶持形成热点。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5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 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 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 community 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2011) + 来源类别 (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 725 篇 (检索时间为2011 年 10 月 15 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 (2001- 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 (学习共同体) 或者包含 (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 66 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 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 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 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 ace 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 comKI(RefWork) 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omKI 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 com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 ace 仅可有效处理 comKI 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 Bicomb 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 2001 至 2011 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 (2011 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 10 月 15 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 年仅能检索到 10 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 100 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 年开始保持在 85 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 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 Bicomb 软件对 2001~2011 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 10 篇的期刊有 21家,结果见表 1 和图 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 10 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 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 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 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 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 1 年,阀值为 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 366 个,连线 294 个,结果见图 4 和表 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 321 个,连线 315个,结果见图 5 和表 4。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 CiteSpaceII 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 (图 4) 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 (图 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由表 3 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 (见表 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 - 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 (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 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 (见图 6)。2003 年,顾小清在 《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而以“主题 (网络学习共同体) 或含 (网络学习社区) 或含 (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 (图 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 Web2.0 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 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 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 8 和图 9。从图 8 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 年之前。2005~2010 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 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 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 ace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 (b urs t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 366 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 321 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 10 和图 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 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 (学习共同体) 或含 (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 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 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 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 2.0 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 Bicomb 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 的 86 名研究学者 (频次累计百分比为 9.5861%) 数据,生成 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 Excel 文件输入 UCINET 软件,输出 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 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 12。从图 12 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概念 (见表 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 3 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 的研究机构共 26 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 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 6 和图 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研究热点 词频统计 共现分析 可视化

[分类号]G35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图书馆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00余年的历程,关于图书馆的研究文献已颇丰富。相对于科学院系统图书馆来说,关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文献似乎要更多一些。要了解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通过一些综述类的论文,如社区信息服务研究、未成年人服务研究、网上服务研究、学科馆员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服务创新研究、个性化服务研究等。

这些综述性论文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式来对某个已选定的研究领域作出概括和判定,不能说明某段时间内总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些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研究领域的一些特点,希望对相关研究人员今后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2.1 研究方法:基于词共现分析方法的可视化技术

词共现分析方法最早是在1986年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M.Callon等学者提出的。词共现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的:作者都很认真地选择所使用的词语;作者认可在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词语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如果这种联系被足够多的作者认可,那么可以认为它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意义;作者标引出来的用来描述文献内容的关键词,应是相关学科领域可以信赖的一个指标。

可视化技术就是在词共现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软件,绘制出各主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图谱。本文主要通过对论文作者提供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共现分析,运用Pajek软件来绘制知识图谱。当然词频统计也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2.2数据的获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取自2000―2009年间被com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全部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学术论文。据检索结果,如果用“关键词”检索,会得到一大批与研究主题不符的记录,这是因为comKI的机标关键词是不可信的。因此,本文样本的检索式是:篇名=公共图书馆OR_摘要=公共图书馆,共检索出5760条记录,去除一些会议纪要、新闻通讯、讲话等文章后,得到有效的学术论文5 070篇。用同样的方法检索出有关“高校图书馆”的论文30 309篇,得到有效论文29 975篇。笔者对未标有关键词的论文进入了补充(从篇名中抽取),同时修正了某些一义多词的词语,如“大学图书馆”修正为“高校图书馆”等。

2.3研究思路

本文拟把2000―2009分成两个时段,即2000―2004和2005―2009。为什么这么分?一方面,刚好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时段,更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2004-2005年间分别出现和引入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2.0”等新词汇,而新词汇可能会引起学界研究热点的转变。

本文分别对两个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词频分时段进行统计与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最后得出一些结论。

3 研究结果

3.1 各年度发文量统计

根据各年度的发文量统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分年度发文量还是总的发文量,研究“高校图书馆”的论文都远比研究“公共图书馆”的论文多;两个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每年基本都是呈上升趋势的(2003年“公共图书馆”有例外)。如表1所示。

3.2 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3.2.1 有关“高校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词频统计据统计,2000-2009年研究“高校图书馆”的29 975篇学术论文共有关键词13 549个。表2列出了近十年的总词频及前后五年两个时段的50个高频关键词频统计,并对两个阶段的词频增量进行了分析统计。

从数量上看,前五年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388个,而后五年达到740个,增幅达到98%;而从前后五年的发文量来看,论文数量的增长达到105%。这说明,虽然“高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较快,但并不能说明其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但也可以看出,其研究主题的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如“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服务创新”等关键词的词频大幅增加;而“素质教育、网络、知识经济、有偿服务、西部开发”等关键词的频次则有较大幅度的缩减。

对前后五年关键词的统计可以发现,关键词从无到有,且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71个,表3列出了频次在17次及以上的25个关键词。其中与“和谐”有关的关键词就占了6个,这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2004年9月中共中央第16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完整提出的,对“和谐”的研究始发于2005年初,近几年来图书馆人对“和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另外可以看到,随着2005年“图书馆2.0”概念的引入,学者对此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表3中也出现了3个与此相关的词:“Web2.0、博客、图书馆2.0”。

相反,有些关键词在前五年还占有相当频次,在后五年中却消失了,如“西部开发、局域网、传统服务”等。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对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少。

3.2.2 有关“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词频统计2000―2009年研究“高校图书馆”的5 070篇学术论文中共有关键词4 776个,表4列出了十年来的总词频及前后五年两个时段的50个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并对两个时段的词频增量进行分析统计。可以得知,“延伸服务、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词,包括未在表中出现的“农民工、人性化服务、社会阅读”等词,都是后五年新增的,总体说明这些与“公共图书馆精神”相关的研究在后五年都有了不少的成果。另外,“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西部大开发”在前五年中出现的频次为11次,但在后五年中却消失了,这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致。从数量上统计,出现频次在6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前五年有120个,后五年有310个,增量为158%,也与其论文数量164%的增量相近。

3.3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

为了与词频统计相一致,本文选取频次在前50位的高频关键词参与可视化分析;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知识图谱,本文选取的最小共现次数为5次。

3.3.1 有关“高校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图1和图2分别绘制了前后五年两个时段有关“高校图书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比较图1与图2可以发现,前

五年的研究热点(线条越粗,共现次数越多;圆点越大,词频越高)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信息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后五年的研究热点明显增多,增加了“学科馆员、读者服务、信息资源”等,研究范围有了非常明显的扩大;从前后五年“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服务、信息资源”等词的连线粗细变化中,还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入。

图3绘制了2000-2009十年来总的有关“高校图书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高校图书馆”与“网络环境、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信息服务、读者服务)、信息资源、学科馆员”等词的共现次数较高,为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热点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三张图中的“图书馆”与“高校”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都是较多的,但笔者察看其篇名后发现,原来这两个词是由“高校图书馆”拆分而来,因而也就没有再去研究它们的必要了。

3.3.2 有关“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图4和图5分别绘制了前后五年两个时段有关“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

图4显示,2000―2004年公共图书馆研究热点有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建设、发展、信息服务、地方文献”等;这些热点也都是图5中的热点。而且,图5中出现了更多的研究热点。在这些热点中,有些是前五年的研究的深入,如“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等;有些是新出现的,代表了后五年研究范围的扩大,如“和谐社会、延伸服务、未成年人”等。值得指出的是,图5中出现了“高校图书馆”这个关键词,其与“公共图书馆”共现次数为33,这说明2005-2009年间,对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共同研究已有深入,主要表现在两者“资源共享”、“高校社会化服务”等的研究上。

图6是2000―2009十年间总的有关“公共图书馆”研究论文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信息服务、读者服务)、弱势群体、建设与发展、地方文献、网络环境”等是十年来公共图书馆研究的主要热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词频统计看,近十年来“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西部大开发、知识经济、有偿服务”等的研究转变为“和谐社会、学科馆员、个性化服务、科学发展观、信息共享空间、开放存取、图书馆2.0”等的研究。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研究一直是这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从图1、图2及图3中可以看出,其组成的三角关系(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服务)非常稳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服务、信息资源”的研究更加深入。

4.2 “公共图书馆”的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词频统计看,近十年来“公共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西部大开发、知识经济、WTO”等的研究转变为“和谐社会、延伸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精神、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等的研究。

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研究(包括读者服务、信息服务)一直是这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对“弱势群体、延伸服务、地方文献、高校图书馆”等有更深入的研究。

4.3 两者研究的比较

由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两者的体制、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它们的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高校图书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学生的读者服务、开放存取、校园网络环境等,而公共图书馆更关注的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社区图书馆、新农村建设、社会读者服务等;两者也有相同点,如对和谐社会的研究、参考咨询与特色资源的研究、资源共享研究等。但对“图书馆2.0”这个“通用词汇”的研究,高校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更深入,其应用也更丰富。

4.4 讨论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7

一、被收录期刊研究

近十年来,《文摘》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论文494篇,分别来自报纸(31份)、期刊(447个)、书籍(16种)。

1.被收录5种以上期刊的省市分析

从表1可知,全国有12个省市的期刊被《文摘》收录5次以上。比例(期刊种数/期刊个数)越低,说明该省市被转载期刊的集中度较高,也就是说,该省市被《文摘》收录的期刊主要集中在某几种期刊上,间接反映出这些期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比较多。反之则说明,该省市载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期刊不多,具有分散性。从表1还可以看出,北京地区被《文摘》收录的期刊最多,且刊发热点问题的期刊比较集中;其次是吉林、江苏、湖南、湖北等省。这12个省市的期刊被《文摘》收录的次数达380次,占总期刊数的85.01%,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论文大多发表在这12个省市。

2.被收录5次以上的期刊分析

《文摘》2000—2009年间在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207种期刊。其中被收录5次以上的有25种,主要是非学报类期刊,共被收录167次,占总被收录期刊数的37.36%。这些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反映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从表2统计可以看到,有12种期刊来自北京地区,占近50%;学报类期刊6种,占24%。说明学报类期刊对热点问题的论文收录较少。被《文摘》收录最多的期刊是《河北学刊》(双月刊)、《经济研究》(月刊),分别被收录了12次,说明这两个期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并能及时地将此方面的在刊物上。排在前10名的基本上是北京地区的刊物。表中所列25种期刊除《开放时代》外,全部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的核心期刊,说明核心期刊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较高。

二、被收录期刊的论文作者分析

《文摘》在2000—2009年间热点问题栏目共收录作者494人,其中34人的论文被收录2次以上。李强的论文被收录4篇,鲍宗豪、步平、丁学良、肖鹰、刘长明的论文分别被收录3篇。从表3刊发论文被引频次分析可以看出,这5位作者对社会学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观点得到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广泛认同,被引频次也很高。同时也显露出一种迹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已经渐冷,论文被引频次较少。

1.各年被《文摘》收录的论文篇数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文摘》热点问题栏目论文的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探讨的范围越来越广。2000年基本局限在经济方面,可探讨的热点问题不多。2001年热点问题的讨论骤然增多,涉及大众文化、日本历史教科书、社会形态、教育、农民收入等问题的探讨。

2.作者职称分析

《文摘》近十年收录的作者中,职称不清的63人,故此表作者数按431人统计。没有职称的一律以其他统计,从表5可看到,教授、副教授两种职称的作者占总作者数的68.22%,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是高级研究人员。3.作者单位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在热点问题的研究者中,高等院校作者是主力军,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作者单位不清的9人除外,以485篇为总量)的61.65%,其次是社会科学院系统,占20.41%。国外作者12人,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说明国外学者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热点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从表7可以看了,近十年被《文摘》收录5次以上的作者单位有17个,这些单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共被收录67次,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被收录29次。这些单位中,大学有13所,说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来自高等院校,他们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三、被引情况分析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om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om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om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om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图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图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图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图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图谱(图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图谱(图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图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见图8和图9。从图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图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图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图10和图11。综合分析这两个图,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第五,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深化、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等三个方面。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认知观的普遍接受,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应用和建构策略将备受关注。

社会热点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体育科学;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8-0014-04

Analysis on the thesis Selected in 2008 International Conventi on On Science,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XIA Chengqian1, TIAN Yupu2, JIANG Rong1, YAO Weijun1

(1.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2.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ing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aking 454 papers which have been selected as keynotes, symposium and oral poste r in 2008 ICSEMIS as research target,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them in perspectiv es of their countries, institutes and subject field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h ot top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t draw s some conclusions that Europe and American scholars take an important status an d sports science field extend to multidisciplinary from single ones. This papersuggests the dominant scholars to extent their international view of sport scien ce research,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basic subjects and enh ance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Key words: ICSEMIS; sports science; hot topics; analysis

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体育科学与和谐社会”,本届奥林匹克科 学大会是奥科会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体育科学盛会,大会汇聚了7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学者[1],本文通过对入选本届奥林匹克大会主报告、 专题报告和口头发言的454篇各国学者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国际体 育科学领域的关注热点,探究国际体育科学的研究动向,为我国体育科学的与时俱进提供参 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入选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12篇、专题报告112篇、口头发言330篇。论文进行分 析研究,透视国际体育科学的研究趋势与研究热点。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类汇总将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所有入选论文进行分类,选取第一作者的来源国家、来源机 构以及论文内容与主题所属学科领域进行归类整理。

1.2.2 数理统计按照论文所属的学术领域与学科范围以及论文在大会上的学术呈现形式进行统计,从中 发现国际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研究趋势。

1.2.3 历史文献查阅以往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相关资料,以及近年来国内访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并 参阅了近几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相关文献资料。

1.2.4 比较分析对各国学者的论文入选率、论文第一作者来源机构、论文陈述形式、论文所关注的领域 以及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国家或地区贡献的论文作整体比较,分析其热点所在以 及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概况

2.1.1 本届奥科会的组织与管理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于8月初在广州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世界各地的体育科学工作者 欢聚一堂,通过大会主报告(Keynote presentations)、专题报告(Symposia)、口头发 言(Oral presentations)、墙报交流(Poster presentations)、技术展示(Workshop) 、特别研讨会(Special seminars)等6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与研讨,内容涵盖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运动医学等10个学术领域共45个学科 范围[3]。为期4天的会议共举办了12场大会主报告、32场专题报告、66场口头发言 、9场Workshop(7个主题)、12场特别研讨会[4],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科 内容等方面相 互借鉴和启发,促进了国际体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2.1.2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的录取率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共征集3 616篇论文[5],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初评、国际协 调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论文评审专家团队终评,共评选出12篇大会主 报告(含2篇Invited Speaker)、112篇专题报告、371篇口头发言(到会330篇)、998篇墙 报交流(到会958篇),另有351篇论文参加了特别研讨会(这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新推 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合计录取论文1 844篇,录取率为50.99%(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录取率为50.99%,略高于近两届全国体育科学 大会的论文录取率[6,7]。

2.2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交流形式从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呈现形式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大会主报告(Keynote) 、专题报告(Symposia)、口头发言(Oral)、墙报交流(Poster)始终是奥林匹克科学大 会的主要呈现形式(表2)。此外,为了扩大各国学者的参与率,本届奥科会另外新设立了特 别研讨会(Special seminars)的学术交流形式,让各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到广大学者的学术 交流中去,回答青年学者们的问题,这不仅调动了各国与地区学者参与国际范围体育科学领 域研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影响。

2.3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论文内容分析大会主报告(Keynote presentations)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最为重要的科研成果呈现形式 ,此前中国学者从未登上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的讲坛,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有2位 中国学者第一次登上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最高讲台,展示国内体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对促进 国内体育科学发展、增进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表3)。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12篇主报告论文(含2篇Invited Speaker),共涉及8个学术领域 。关于运动医学与康复的研究有4篇,关于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方面的研究有2篇,关于体质 研究与健康促进、奥林匹克研究、运动训练适应与控制、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体育教育学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各有1篇,表明运动医学与运动生理学仍然是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 研究热点所在,另外学者们也更加关注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与恢复作用、关注运动中的社会问 题(表4)。开幕式主报告(Opening lecture)是挪威学者Sigmund Loland的研究成果 Citius, altiu s,fortius? Moral and immoral interpretation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更高更快更 强?体育行为的道义与非道义阐释),这似乎是一个体育伦理与道德发展的问题,但作者在 陈述时运用了大量的资料,指出竞技领域的许多社会现象、社会观念与体育行为所应该包含 的核心价值相冲突[8],因而这更属于体育中的社会学命题。随着社会、科技的进 步与发展, 当今奥林匹克运动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运动员因为“变性”或者国籍争端引发的 参赛资格问题,还有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滋生的作弊、使用违禁药品、暴力等问题。Loland教 授还列举了马拉多纳的事例,这位昔日球王因暴饮暴食、吸毒和酗酒而屡屡遭遇健康危机, 成为典型的“问题人物”。 Loland教授认为无论赛场内外运动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体育道德不仅仅包括赛场上遵守游戏规则,也包括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严格自律, 这才是体育道义的理想状态。

作为中国大陆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两位著名学者,田野教授与任海教授的两篇大会主报告分 别代表了运动训练适应与控制、奥林匹克研究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田野教授的报告 Monitoring of sport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state in elite athlet es(优秀运动员训练的监控与竞技状态的调适),通过翔实而丰富的实验数据,分析了优秀 运动员在高水平竞技中,其竞技状态是如何通过长期系统而科学的监控而得以规范和控制[ 9]。专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帮助运动员通过测量身体数据 ,进 行饮食补助,进而在合适的时间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持状态”, 需要运动员身后的科研小组加强“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运用高速摄影机之类的设备,拍摄 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分析运动员在爆发瞬间的肌肉发力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展开 训练。任海教授的报告2008 Olympic Games and their impacts(2008年奥运会及其社会影 响)指出,奥运会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将给中国传统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是 建立在人本价值基础上的社会运动,其包含的如公平、友谊、尊重、诚实等价值内涵,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相当有益的。该论文通过分析北京申奥成功7年来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的变革,揭示了北京奥运会对推动国内青年的奥林匹克价值与理念教育、提升社会道 德、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阐明了它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多元化、推动国 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0]。

美国学者入选的3篇大会主报告中,一篇是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主席、美国波多黎各 大学教授沃尔特•弗特拉(Walter Frontera)的Aging: how can exercise help(老龄化: 运 动如何给予帮助),该论文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探讨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突出挑战――人口 老龄化问题,研究如何通过运动来减缓随着年龄增长而导致的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与丧失[11];一篇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研究中心主任Savio Woo教授的论文Cur rent con cepts on ligament and tendon injury, healing, and regeneration(韧带与肌腱损伤、 治疗与康复的新理念),该文通过对骨、关节、韧带、肌肉等组织的生理机能研究,指出促 进肌腱与韧带损伤的治疗与康复,需要运动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等学 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与密切合作[12];另外一篇是国际残奥会(IPC)体育科学委员 会委员、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Walter Thompson的论文An outlook on sports science in the P aralympics Movement(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科学概览),该文追溯了过去50年特 别是近15年来残疾人体育运动发生的显著变化,指出自1993年国际残奥会(IPC)成立体育 科学委员会以来,致力于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最高标准的服务,“使残疾人运动员获得成就 感、自信心”[13]。这3篇主报告分别反映了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适应体育运 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4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的国家或地区 根 据统计,这45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来源于48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有3篇论文作者未注明国 别)。除了中国之外,入选论文均在10篇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有美国、英国、中国香港、 澳大利亚、德国、伊朗、南非等(表5)。

考察各国学者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陈述形式可知(表6)。

2.5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来源机构分析据统计,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454篇论文分别来自 各国的大学、学院、研究中心、医院、管理机构、体育专业机构或其他机构(表7)。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来源机构中,有一定数量的医院机构提供了 较高质量的论文,这一方面反映医学领域对体育科学领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运动医学 、运动生理学等领域与母学科的紧密结合,是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从单个机构贡献论文的状况来看(表8),贡献论文最多的前6个机构仍然是大学,其中香 港中文大学贡献了15篇论文,高居榜首。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分别贡献了12篇与9 篇,英国拉尔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Queensland Uni versity)、德国曼兹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及中国的国家体科所,贡献的论文均在6 篇以上。另外,芬兰的杰瓦斯金纳大学(University of Jyv skyl)、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n iversity of Texas)和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美国特殊奥林匹克国 际(Special Olympics International, U.S.A)、湖滨基金会(Lakeshore Foundation)等机 构贡献的论文数量也较多,说明这些大学和机构可能有较好的体育科研传统,形成了一批体 育研究团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氛围也比较浓厚。

2.6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学术领域分布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范围涉及体育文化、历史、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运动生理、 生物化学、运动医学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适应体育(特殊奥林匹克及残疾 人体育等)10个学术领域,45个学科范围,其中涉及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的论文有110篇 ,涉及运动医学与康复领域的论文有61篇,涉及体育文化与历史领域的论文有59篇,涉及体 育教育领域的论文有49篇,涉及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的论文有46篇,反映各国学者更关注运 动生理、运动医学、健康促进以及体育文化与历史等研究主题。运动生理生化以及运动医学 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传统研究热点(表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征集论文数量多,覆盖面广; 2) 大会主报告、专题报告论文折射出国际体育科研前沿水平; 3) 中国是论文贡献大国,欧美是体育科研强国; 4) 国际体育科研论文来源机构多为大学或研究院所; 5) 国际体育科研关注领域从运动生理、运动医学向多学科扩展。

3.2 建议

3.2.1 拓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仅就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其学术研究方法与学 术研究成果,与内地学者相比也显得严谨而卓有成效。我们应该瞄准当前国际体育科学领域 的研究热点,立足自身实际,拓宽研究视野,努力提高我国学者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与 学术水平。

3.2.2 扩大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 和趋势。我们应当通过学者互访、项目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手段,打破体育科研中的各种 壁垒,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甚至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国际社会体育科学研究 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2.3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领先成果建立在雄厚的学科基础研究之上,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学科 体系的完善,急于开拓所谓的新学科、新领域[14],而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研 究,扎扎 实实立足体育学科的本份,特别在当前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聚集在运动与健 康促进、体育社会问题等少数领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根据国际体育科研热点,确定重点研 究领域,推动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向纵深发展。

3.2.4 抓质量,出精品,努力打造中国体育科研的“知名品牌” 中国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贡献大国,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大背景下, 当前应积极抓住机遇,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质量,努力创造条件,打造中国体育科研的精品和 高质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洁。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闭幕[N].中国青年报,2008-08-05.

[2] 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官方网站。www.省略/

[3] 学术活动概览。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会议指南[A],13.

[4] 记者。2008年奥科会盛大开幕[N].羊城晚报,2008-08-01.

[5] 贺林平。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8月1日至4日召开[N].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省略/jrzg/2008-07/22.

[6] 蔡有志,王凯珍。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10):1303-1304.

[7] 张红华。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6):94-95 .

[8] Sigmund Loland. Citius, Altius, Fortius? Moral and immoral interpretationsof athletic performance,2008,1:3-4.

[9] Ye TIAN. Monitoring of sport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statein elite athletes,2008,1:5-6.

[10] Hai REN. 2008 Olympic Games and their social impacts,2008,1:71-72.

[11] Walter R Frontera. Ageing: How can exercise help,2008,1:179-180.

[12] Savio Woo. Current concept on ligament and tendon injury, healing and reg eneration,2008,1:67-68.

[13] Walter R. Thompson. An outlook on sports science in the Paralympics movem ent,2008,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