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正文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1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4月25日,在镇党委的推荐下,在县委组织部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西乡县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

一、培训内容丰富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

二、乡村快速发展

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该村从08年以来就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发展集体经济。该村通过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并结合互联网进行销售,以及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使得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此后在14年该村再次扬帆起航,在上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战旗村启动了中国农业公园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土地,打造了天府农业旅游体验地和生态田园小镇。使得战旗村的发展更进一步。

青杠树村是一个集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川西民居、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于一体的特色乡村。2012年6月,该村启动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成了九个川西民居特色农民新聚居点,按照“高端项目为龙头,农家旅游为配套,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路径,大力引进了一批农旅融合的产业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实现了经营性和财产性的双重收益,切实达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目的。

三、个人感触颇深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精选3篇

二是乡村建设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拉长产业链,形成一体的产业群。美丽乡村的建设重要的是如何发展产业,壮大经济,让产业兴旺,做到村美民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要把特色文化发展为产业,进而探索发展产业的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综合乡村体。在本次实地观摩学习中,道明竹艺村,蒲江明月村和蒲江成佳镇就是很好的优秀示例。道明竹艺村,顾名思义就是因“竹”得名,该村依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编竹,以设计为媒介,以文创为特色,把看似普通的竹子拓展了产业生态,实现了致富增收,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而蒲江明月村则是以陶文化为主题,以文创产业为支撑,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做到了振兴乡村。蒲江成佳镇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十分适宜茶叶生产,因此该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茶乡文化,丰富茶艺,茶技等多种茶文化项目,大力吸引游客,

三是乡村建设要一以贯之,持续发力。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坚持循序渐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建设。该村坚持一以贯之的推动实施,12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振兴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绩,成为了基层党建和集体经济发展综合推进示范村。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2

选优配强“领头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 要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领头雁”培育工程,坚持“凡进必审”,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社区)“两委”班子,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着眼x年村(社区)换届设立专职岗位,建立联系培养制度。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备案培养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推优汰劣。

回引育优“田秀才”。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外出乡贤、务工人员、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做“创客”。

要大力培养基层全科医生、乡村教师、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扶持“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要建立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挖掘有一技之长的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土专家”“田秀才”。

发展壮大“先锋队”。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建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联审联查机制,推进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激活农村党员“细胞”。扎实开展党员“冬春训”、农民大学生培养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要抓实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建设,积极壮大青年党员后备力量。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建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长效机制,重点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手牵手”结对共建互联共促活动。

听党话拥抱幸福生活跟党走奔向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孟夏时节,我肩负父老乡亲的殷殷嘱托,怀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造福梦想,来到享有“天府之国”美誉之称的成都,参加了“陕西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的学习。这次培训之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与其说是莫大的荣幸,倒不如说是人生历程中一次难逢的机遇。从跨进培训中心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培训中心优雅的环境、浓郁的学风所吸引。在这里,我深切感受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使我在学习境界上受到深刻的触动。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如沐春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一、机会难得收获大

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基层干部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在培训学习中,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仿佛回到了自己久违的学生时代。

放在首位,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和群众连为一体,就一定能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力量源泉。反之,将成为先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将一事无成。古人说:兵是威,将是胆,失去群众的班子将无威无力,没有底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化消积�

亲民是为政之本。只有懂得了爱民是执政之基,就一定要坚持为政必须亲民,要多层次、宽领域,不断探索亲民之策,要从行动上亲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走得近一点,视群众为衣食父母,情同手足。在工作作风和方法上,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主动调查研究,常到农户,让干部的身影常在群众视野中出现,多与群众共处、共餐、拉家常,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认真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最真实信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我们的诚心来感化群众,影响群众,并主动接受我们,体现群众对我们的一份信任,一份寄托,一份期待,真正同呼吸、共命运,融为一体。

惠民是行政之策。幸福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心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是否惠民、便民、利民为考验标准,让老百姓多得实惠是紧要之策。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这个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出主意,想办法,多想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让人民群众谋利益,得实惠。

二、对照先进找差距

这些先进典型,为什么能实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心问题是,他们在贴心为民上有真感情,有真举措,下真功夫。相比之下,自己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依然偏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特别是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产业及村集体经济、村级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及党风廉洁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及群众对村干部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的期待,思想上准备不足、力不从心,能力上不能适应,难以胜任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时至今日,自己还不能熟练的使用电脑,不适应信息时代条件下的工作需求,专职化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基层工作水平低下。没有摆脱传统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习惯于家长式发号施令,依法施政能力特和处理群众矛盾能力较低。工作方法简单,多凭个人经验办事,不愿意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把一些能通过思想说服解决的问题人为复杂化。缺乏改革精神,“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琐碎事务,没有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实施村民自治和指导管理村组等方面无有效办法。政策理解和政治观念跟不上农村形势,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法治措施解决问题,群众工作能力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三是开拓创新的意识不浓。大量行政性、事务性、任务性工作牵制了村干部的大部分精力,加之会议、检查、考核较多,无法腾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做群众最关切、最盼望解决的具体工作,容易出现“上级交待的任务没完成,上级不满意;群众提出的问题没解决好,群众不满意”。长此以往,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执行力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长期以来自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由于文化基础较弱,知识更新不及时,当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工作魄力不足,以致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新观点、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习惯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

三、躬身为民谋福祉

“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下乡村发展现状、针对乡村发展时弊,响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学习培训,乡村振兴战略具体部署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构建,尤其是对立足支部工作职能、快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了初步的思考。

我们新阳镇白塔村位于镇政府北部旱腰带地区,羊毛湾干渠以北,乾县西7.5公里处,是新阳镇的东大门。全村土地总面积2096亩,342户,1532人,党员32人,村"三委会"班子健全,辖4个自然村,2017年人均收入11800元以上,主导产业以果业为主。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带领干部群众新建160平方米的乡村舞台,并为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一套,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村民文体活动需求。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位于村委会,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06.5万元,占地10.5亩,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9平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培训室、多功厅等,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使村民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起到凝聚人心、倡导文明、构建和谐的作用。村上现有30余人的锣鼓队1支,16人的腰鼓队1支,秦腔自乐班2支,秧歌队5支,文体活动常年不断,其中:每年举办文化展演活动10余场次,乡村体育比赛等1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我村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了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但与先进的村级典型相比,我们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差甚远,必须矢志不渝的躬身为民谋福祉。

---突出乡村组织升级,夯实引领体系。一是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深入落实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强化党建指导员作用,从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改善阵地、优化队伍入手,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水平。创新实施乡村人才“双百”工程,真情回引优秀农民工、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二是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探索在村民小组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使村民自治组织真正成为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主要力量。三是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理人等举措,大力培育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全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