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优秀4篇正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优秀4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饶旭日,请你读第一段。朱若晨同学,请你读最后一段。请读。

饶旭日: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朱若晨: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课文的首尾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说几组句子,我说句子的前半句,讲作者开始怎样,你们说最后的结果。我们看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可以吗?好,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谁接着说?请你说。

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很好!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后来……

学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后来……

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十分沮丧。后来……

学生:作者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教师:非常好!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后来……

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个人。

教师: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请你写在这里(指黑板)。好,同学们,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出示幻灯片: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唯一的听众。

教师:(板书:唯一的听众)好,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呢?请鲍思杰先说。

鲍思杰: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在作者拉小提琴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而且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教师:对呀,“耳聋”这个词打了引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们说,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耳聋吗?

全体学生:不是。

教师:对啊,最后还是打了引号。那你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为什么那位老人她要说自己耳聋?

教师:非常好!接着说,你们还想探究什么?

学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教师:(板书:音乐白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是怎样做唯一的听众的呢?她为什么要称自己耳聋呢?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下面,我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出示幻灯片: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好,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

(学生默读)

教师:(四分钟后)同学们,默读好了吗?那我们交流一下,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化睿智,请你讲。

化睿智:作者先是去林子里练琴,发现了一位老人坐在那里,他就准备溜走,老人就说她耳聋了,听不见,就做他的听众。

教师:说得不错。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谁再概括地说说。

学生:作者到树林子里拉琴,发现背后有一位老人。作者想逃走,这位老人却声称自己是聋子,想做作者的听众。

教师:作者不敢在家里拉琴,来到小树林里练琴,就与这位老人相识了。那么他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你们读完这几个自然段以后,从整体上,你感觉到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首先得到了一种鼓励。

教师:好,得到了鼓励。

(板书:鼓励)

施展:我觉得作者在老人那里得到了自信心。

教师:得到了信心。非常好!

学生: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安慰。

教师:得到了安慰。真好!

郭惠:作者从老人的话语中得到了肯定。

教师:好。也就是说,鼓励、安慰、信心,他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关爱。(板书:关爱)同学们,你们看看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关爱之情,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的呀?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吗?请张文萱说。

张文萱:我认为是通过老人的语言来传达的。

教师:好,还有吗?除了语言,还有什么?

学生:还通过她的眼神来传达的。

教师:好,同学们,我就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老人说的语言。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产生了什么作用?一会儿我们交流。找到以后,可以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老人说的话。

(学生小声读)

教师:同学们,来,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谁来说?你找到的老人的语言有哪些?可以吗?请于明可同学说。

于明可:我找到了这些,第四自然段:“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在第六自然段也有:“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在第七自然段也有:“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好,同学们看,她找到的是不是这些呀?(出示幻灯片)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找得很全,其他同学都找全了吗?不全的请你赶快补画上。咱们继续交流,老人的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请葛新谊说。

葛新谊:老人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作者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教师:同桌合作来读书。一个人读在什么情况下,另一个同学读她说了什么,可以吗?好,在什么情况下呢?(出示幻灯片)(请一组同学做示范读句子)

路天洋:“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教师:老人怎么说?

贾赫月:“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教师:请同学们就这样,一个人读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同学读她说了什么。好吗?来,同桌合作读书。(同桌合作读书)请一组同桌在全班朗读。(出示幻灯片)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学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同桌:“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同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在作者听来,此时老人说的话像什么一样?

全体学生:诗一样。

教师:那好。读出像诗一般语言的那种美,好吗?哪位同桌再读?好,请史心仪你们那桌再读,请读吧!

史心仪:“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同桌:“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读得真好!请坐。咱们议论一下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郭惠:我觉得,老人看到和听到在作者的琴声中没有自信,所以老人非常想鼓励这位作者。

学生:老人听出来作者拉琴声非常没有自信,而且拉得很不好。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语言来给予作者信心,使作者有信心去拉好自己的琴。

学生:因为她听出了他拉得很不好,所以她说“我的耳朵聋了”。她想给他自信。

教师:你们知道老人为什么这么说吗?

学生:当作者发现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从作者的眼睛中看出他想溜走,老人并不希望这位作者中断拉琴,希望他一直坚持下去。所以她就用这些话来鼓励他。

教师:所以她就说我做你的听众,每天早晨。意思是让他要干什么呀?

(全体学生回答:坚持练琴)

教师:对了。所以,老人是给他自信心,维护他的自尊心,还告诉他“你要天天来练琴”。是不是这样啊?那咱们一起合作读。(师读)“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而此时老人送上了那诗一般美好的语言──

全体学生接读:“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非常好!我们看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出示幻灯片)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于明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

李笑天:“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很好!谁再来读老人说的话?请你读。好。

学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好。同学们说一说,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呀?

饶旭日:我觉得也是为了鼓励他。老人觉得如果每天都对作者说上这样一句话,就会使作者对自己非常有自信。其实作者拉得不是很好,老人听出他在进步,鼓励他,让他有信心继续练下去,而且越来越进步了。

教师:对。老人看到他微小的进步就鼓励他。那好,请同桌互相读一读。一个人读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读老人说的什么。

(同桌互相读)

教师:哪个同桌来读?请金砚迪那桌。

金砚迪:“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

同桌:“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非常好!咱们全班一起来合作读。好吗?“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送上鼓励的美好语言──

全体学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同学们,这样的话语产生了什么作用?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在读中体会?请你读。

学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呀?

学生:我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感谢这位老人。

学生:我觉得我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我演奏之后,老人鼓励我,给我信心,说我拉得非常好。

学生:我拉得其实不是很好,但是老人鼓励我,赞扬我,所以我觉得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你们说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什么意思呀?以前,他得到过鼓励吗?

全体学生:没有。

教师:因为他拉的琴声太难听了,所以这时候,他心中是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你们说的,是一种喜悦的感觉、兴奋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是不是呀?这句话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读出来好吗?

全体学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同学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在当时产生了这样的作用,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着其他很大的作用呢!课文有一段就集中描写了。这个作用是通过什么写出来的?

全体学生:变化。

教师:是变化。那好,谁来把作者的变化这部分读一读?可以吗?谁来读?孩子们,大胆一点!好。你来读。真勇敢!(出示文字片)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学生:“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作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在老人这种鼓励下,作者练琴练得更刻苦了。他两臂累得又酸又痛,而且汗水湿透了衬衣,说明他是站着练的。他练的时间很长,他必须要尽心尽力演奏,因为他有一位听众呢!

教师:好。态度变了,那么认真,那么刻苦。还有什么变了?

学生:他的表现跟第一自然段说的形成对比。首先,他以前是不敢在家里练琴,而现在呢,他说:“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原来他“十分地沮丧”,现在是“从我紧闭的门窗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还有一点是“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以前他是坐着练琴,而现在作者是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证明他特别刻苦。

教师:你补充得很好!你看情感变了,爱练琴!行动也变了,又回到家里练琴了!谁再补充?真好!请你说。

学生:我觉得作者练琴时的心情也变了。作者原来是没有自信的,而且不敢在家里练琴。而现在他在家里虽说也是紧闭着门窗,但是他已经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他认真地练习,希望能尽心尽力地为老人演奏,不使老人失望,带给老人快乐和幸福。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谁能用一组排比句说一说,作者变得怎样了?可以吗?试着用一组排比句说一说。大胆一点。没关系。谁来试着说呀?我这个建议难吧!那你试着,作者变得──

学生:作者变得爱练琴了,变得有自信了,变得刻苦了。

教师:你看,说得多好啊!谁再来说?好,请你用一组排比句说。

学生:我是这样说的,在老人给予作者的鼓励下,作者变得爱练琴了;在老人给予作者的鼓励下,作者又很有自信了;在老人给予作者的鼓励下,作者非常刻苦了,琴越拉越好!

教师:非常好!你看她都加了一个“在老人给予作者的鼓励下”,作者怎样。好。以掌声对她表示欣赏。谁还愿意说?请你说。

学生:我觉得作者练小提琴的态度变得认真了;作者对小提琴的热爱程度提高了;作者拉小提琴的水平提高了。

教师:非常好!程度是变深了。是不是程度更深了?非常好!那好,同学们,咱们一起再好好读读这段话,好吗?“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全体学生:“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的门窗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好。同学们,那你们看第三次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呢?你看这一次,她说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句话是一个转述的话,如果要是给它直接变成老人说的话,怎么说这句话?能试着把它直接变成老人说的话吗?韩乐。

韩乐:老人说:“谢谢你,小伙子。虽然我听不见,但我能从你的琴声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教师:此时,她送上赞赏的话。谁再来说?

张文萱:老人说:“谢谢你,小伙子。我能从你的琴声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理解的都是老人的语言。课文还写了几次老人鼓励和关爱的眼神,是不是啊?那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含义是什么?请你找一找,画一画,体会体会,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

(学生找、画课文中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

教师:好,同学已经找完了,是吗?那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可以吗?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先跟大家说说一共有几次,都在哪里。可以吗?好,鲍思杰,声音响亮一点。

鲍思杰:一共有三次写到老人的眼神。第一处在第三节:“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第二次在第七节:“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还有一次在第八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出示幻灯片)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是这样吧!同学们,谁来读一读?我请三个同学。谁来读?哪个同学在这节课上还没有读书的机会呢?来,你来读第一次。你来读第二次。你来读第三次。好。请读吧!

学生:“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学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学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非常好!请坐。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学生:是“平静”。

教师:那好。你们怎么来理解?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吗?请你说。

学生:第一次老人平静地望着“我”,是希望“我”消除紧张的心理,能继续演奏。

教师:体会得挺好。为什么几次都是平静地望着?还有什么含义啊?

学生:我觉得几次都是对作者的信心,不让他失望。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每次这个老人都是在用心地体会作者的琴声。

学生:我还认为,作者从老人平静的眼神里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教师:也就是说无论他拉得怎么不好、好听不好听,她都那样平静地望着他,是让作者怎样?

学生:能够专心地拉琴、练琴。

教师:又能够怎样?

学生:能够自信地练琴。

教师:还能够怎样?

学生:能够很安心地练琴。

教师:因为她怕自己丝毫异样的表情都会影响他的心情。同学们再读读最后一句:“她慈祥的眼神”,一、二。

学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也就是说,他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

学生:我觉得作者从老人平静的眼神里,读出了对自己的鼓励。

教师:好。请坐。所以像潭水那样深。还有吗?请你讲。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作者的期盼。

教师:好。所以像潭水那样深。还有吗?请你说。

学生:他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肯定。

学生:他还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赞许。

教师: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那好,我们把这些含义朗读出来,好吗?“她慈祥的眼神”,请读。

学生:“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看,“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一直到“你竟说她是个聋子”,默读这两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

教师:那么从这两段话里面,作者知道了什么?请你说。

学生:他知道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最有声望的教授。

教师:是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非常好!同学们,你们说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你们知道了吗?为什么?吕曼侬。

吕曼侬:因为老人想给予作者鼓励,不想让作者灰心、失望。

教师:老人给作者信心,带领他度过了练琴起始的艰难阶段;老人给他鼓励,带领作者体验练琴中成功的喜悦;老人带给他享受,带领他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同学们,老人在初识作者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其实,老人一直在用一颗博大的心在对待这个初学小提琴的作者。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作者的呢?请你说。

学生:我觉得她的心就像她的眼神一样,非常地平静。

教师:好。在用一颗爱心对待他。

学生:我觉得老人的心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教师:好。是用金子般的心关怀他。请你说。

学生:老人一直用一颗期盼的心支持作者练小提琴。

教师:好。同学们,正像你们说的那样,老人用细心关注作者,用爱心温暖作者,用诚心感动作者,用热心鼓励作者。所以,同学们,请你们说,这位“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位听众啊?

学生:她是一个有很美好心灵的听众。

学生:我觉得她是一个给予人精神上鼓励的听众。

教师:对。她是一个“以美好的心灵鼓励青年人成才”的听众!(下课铃响)

教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学生:起立!

教师:好。请同学们休息!

板书: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划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之中去。

3.自主读文,批注体会:从老教授的语言中初步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重点:读懂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划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之中。

难点:从老教授的语言中初步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1.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会课后生字。识记、理解下列词语:

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

割舍白痴洋溢诅咒懊恼蹑手蹑脚大吃一惊

温馨提示:在练习书写课后生字时,不要忘了“悠”字的一横。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文。a.解决读文之前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b.在读文的过程中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划下来。

2.学习要求:

(1)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要求:a.小组长主持,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关注1号、2号同学生字及词语的学习情况。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一定要全组同学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自读自悟,质疑解惑

1.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我”在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心读一读,批注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仔细揣摩后写下你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读文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你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和同学讨论。

2.按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课堂检测

1.完成《新课标》第一题、第二题。

2.填空。

《唯一的听众》中的听众是(),她是一个()的人。“我”在她无私的帮助下,由()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从中可以窥见老教授()、()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四、作业

1.将划下来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抄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2.“书读千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再多读几遍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对老教授的言行有更深的体会,距离她那金子般的心灵又近了一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篇3

【情景说明】:

《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告诉人们,默默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题"唯一的听众", 是一位很有声望的音乐老教授。还知道文中的"我"是个小提琴迷,但因为被父亲和妹妹称为是个"音乐白痴".当时的"我"心里十分沮丧,不敢在家练琴,只好偷偷地来到幽静的小林子练琴。那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我"这音乐白痴又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解疑吧!

二,新课(研读),交流。

师:这篇文章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刻画得非常形象生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第3到8自然段,找找读读,边读边想边画批,看看有哪处的描写是你最感兴趣的

(让学生抓住重点阅读,注重培养学生读,思,画的阅读习惯。)

师:好了,看得出大家都读得很认真,来,想说点什么吗 哪处描写你最感兴趣,触动了你

(学生交流,自由表达,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生1:(举手)我欣赏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例如第四自然段"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师:(投去赞赏的目光)哦,好孩子,你真会读书呀!会用"欣赏"一词来赞赏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真了不起!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微笑着鼓励学生)

生1:"我"本来想溜走,她却说"打扰",我觉得老人很友善。

师:噢,好一个"很友善".老师真的很佩服你,孩子,你实在太会读书了!(示意鼓掌表扬)

生2:我也同意,但我有补充:也是这个自然段:"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生3:还有第6,第7自然段的"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真好,的确是聪明的孩子,都懂得欣赏,看得出大家对老教授都挺感兴趣的。其实我也有同感,所以也我收集了她诗一般的语言(投影出示),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细细品读品读吧!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吧。把你刚才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学生各自琅琅读起来。

(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和选择,放手让他们通过自读加深自悟。)

师:好,同学们都读得好认真,好投入。那,你又读懂了些什么 所以你喜欢

生1:我读懂老人很会夸赏"我",很会鼓励"我".

师:是吗 你从哪看出 (相应板书)

生1:她说"拉得非常好""真不错。"

师:噢,你真棒,真会读书。

生2:我读出老人很懂得尊重"我",(老师瞪着眼睛表示疑问)因为她说"如果不介意",还有"谢谢",不但没嫌弃,还表示感谢,她真好。

生3:我读懂老人是装聋的。后面她妹妹说她是个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

师:(好惊讶)真聪明的孩子,知道她为什么要装聋吗

生3:我觉得她应该是为了激励"我"拉琴吧。

生4:(高高举起手)(师很欣喜的示意他回答)我可以补充,因为"我"当时想溜走,"我"觉得……自己拉得很难听,她却说她打扰"我".

(看出平时师生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师:边板书,边默默地说"没错,你们实在太会读书了,而且很能理解老人家的做法,来,让我们再以鼓励,尊重,欣赏的语气,一起来读读老教授的诗一般的语言吧!

师:的确,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一种形式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的描写。大家找找看,怎样的一个神情。(出示教学挂图)

学生再次投入课文,边读边画。

然后几位同学分别读出自己的答案。

师一一肯定并相应出示语句,而且引导理解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逐句指导感情朗读: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的平静,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地,放胆练习。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的平静,是鼓励"我"不断努力。

(3)"我"渐感拉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她的平静,是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要继续努力。

师:确实如此,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地神态,这唯一的听众,在小伙子的音乐成长路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回顾作者的整个心路历程,也就是他的内心活动,相信你们又有更多的体会与发现。

(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想,认真地写)

师:好了,大家应该有答案了吧,谁来谈谈

生1:第一自然段"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体会到"我"当时很失望,很伤心,因为父亲和妹妹都说"我"是白痴。

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2:第三自然段"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读懂了当时"我"内心很自卑,感到歉意。因为"我"被人发现了。

生3:第七自然段"我羞愧起来,同时又有了几分兴奋。"我读出了"我"因为得到老人诗一般语言的鼓励而兴奋。

生4:还有"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读懂"我" 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当时很高兴。

师:嗯,说得没错。好像你就是他,太会体会了。

生5:还有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可是我暂时还说不出那种感觉是怎样的。(低下了头)

师:噢,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坐下再想想,定能想出。其他同学可以谈谈。

(以赞赏来鼓励学生)

生2:我觉得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应该是表扬,一种信心。

师:对,(边板书"自信")还有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作者由沮丧,伤心,自卑变得兴奋,高兴,从未有过的感觉。此时,我们都替小伙子高兴,来,我们大家分角色来读读后面两句,先男后女。体会他的兴奋之情。

学生很认真地读,老师适当加以评价:强调抓住"毕竟""从未有过"的重点词语朗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

师:其实,有了鼓励,自信还不行,还需要实际行动才能获得成功。找找看,小伙子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小伙子表现得怎样 从哪些字词看出

生:他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很努力。从"站得很直","又酸又痛","湿透"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师:对,对,是相当的努力呀,可以说不怕累不怕苦,看,是"常常"的,大家想想,还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坚持不懈

生:坚韧

师:都聪明,加起来就是"韧劲".(板书)

师:那大家又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各自思考

生:我觉得他是不想让老教授失望。

生:我认为他可能要报答老人。

生:他不想再被家人看扁了。一定要成功。

师:都是老师的聪明孩子。真能体会啊!没错,那"我"这样的付出,成功了吗 又从哪看出

学生大都翻到文章末段。看来真的好会看书哦。

生:他,成功了,最后一段中"我能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师:是呀,成功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起来分享他的喜悦。

同学们满怀激动,满腔热情地读起来。

师:(小结)"我"这样一位曾被父亲,妹妹称为音乐白痴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得到了那位装聋的老教授的尊重,鼓励,欣赏,帮助,支持等。所以,"我"对她有种怎样的情感呢 大家来读读最后一句"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读出来了吗 "总是""不由得想起",老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所以"我"对她充满着敬佩与感激。(相应板书)因此,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点明中心。

师补充:还有点明课题。

三,拓展。

1, 学了这篇课文,大家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下面老师想让大家说说。(出示小黑板)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2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又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

2,学生交流:

生1):我认识了一位懂得尊重别人,鼓励别人的老教授。

生2):我认识了一位很懂得教育的老教授。

生3)我想对老教授说"老教授,您真了不起!"

生4)我想对自己说"我以后要向他们学习,要学会尊重人,要有自信,学习要有韧劲。

四,升华。

没错,你们都真正做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确,一个成功者,既需要别人的鼓励,欣赏,更需要自己的自信和努力,所以不要吝啬鼓励,欣赏,对别人要给予帮助,信任和支持。是吗 小罗,昨天,你难忘吧!小罗说"我昨天是因为不尊重同学,因一点小事就打起架来了,我……"(老师走到小罗前面,抚摸着他的小脑袋,亲切地说:"孩子,你说得没错,互重互爱,是美德,知错就好了,以后不要重犯就行了,大家说是吗 "同学们都同声赞同,并给予掌声鼓励。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五,作业菜单:

1,例牌菜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有所获:(积累部)

积累文中的美词美句,写写学文所悟。

2,最新推介:

阅读《最美的书包》,《平分生命》.

3,任君选读:

收集讲究教育技巧的故事。(选做)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尊重,鼓励,欣赏

———————————

音乐白痴 走向 成功

———————————

我: 自信 ┼ 韧劲

敬佩,感激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基本上能紧扣重点,围绕两条主线开展,注重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思维集中,深入,从而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较能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注重鼓励学生,对学生有亲切感。能结合本班实际,寓教育于教学当中。

但本节课的落实情况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留给学生读的机会还是不够,集体读的多,个人读的少,读后评价也欠缺,也没有体现学生自读,互评,再读。

文中第十一段的省略号,本人是忽略了指导。

对于后进生,本人极少关注,务求的是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本人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放"得还不够,学生思考的时间是不够的。

指导感情朗读,本人仍然是落实得不到位,有似过于形式,没能真正达到目的,总是怕拖了时间。等等。

终括存在的缺陷,本人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走好,走准新课程,新课标的教学之道,为培育出真正的新时代的人才做准备。

《唯一的听众》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师: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层探究、朗读感悟

1、找出课文中描写老人神态的词。板书:平静。

点名读三句话

2、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板书:(沮丧──神圣──沮丧──羞愧、兴奋。)

问:是谁让我的心理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画出老人的语言。点名读、自读,说感受。

老人真的“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联系上文谈)

点名读、师生配合读。

3、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⑴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

⑵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⑶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信心)

4、出示: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三、想象拓展、突破难点

师:平静实则不平静,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当我沮丧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 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坚持拉琴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演奏水平渐渐提高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问: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师:正是因为老人热情、耐心的鼓励,像深深潭水一样的眼神,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的听众,才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四、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你能从最后一句中感受到什么?

(对老人的怀念、感谢,老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师:怀着对老人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平静

沮丧→神圣→沮丧→羞愧、兴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