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9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大学时就看过一边《穆斯林的葬礼》,暑假中我又拿出当年买的书重新感受了一次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一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人生之悲,悲到无奈,悲到痛彻心扉。在该书中主要有三:
它悲在人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战争吞噬了多少生命,毁坏了多少家园,而韩子奇一家却死里逃生。但当韩子奇、梁冰玉千里迢迢赶回家园时,却不能踏进门中半步。最后只能含着泪花,梁冰玉只身一人默默离开。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当六旬老人梁冰玉海外漂泊多年,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期盼再度归来时,等待她的却是亲人的离世,就连她日思夜想、只能在梦中相会的女儿也已化做了一缕香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爱何以堪,情何以堪?这一切,又怎能不让读者动容、落泪。
它悲在亲人因爱却相互折磨。如果抢走韩子奇的不是梁冰玉,不是韩太太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深深爱着的同胞妹妹,或许,韩太太就不会那么心碎。而梁冰玉如果不是为了姐姐今后的幸福,也断然不会只身流浪。但是,战争 这一残酷的事实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彼此深埋在心中的骨肉亲情。但是,爱的折磨却没有因此而停止。为了心爱的妹妹,韩太太再次含辛茹苦养大了妹妹的女儿韩新月,因为这是她对妹妹的思念的唯一寄托。可是,每每想到新月的身世,那种爱恨交织的心情,又常常让她不能安眠。于是,爱,折磨;再爱,再折磨。这种复杂的心情和矛盾的行动,使她的性格逐渐偏执,也伴她度过了痛苦的一生。
它悲在人间真情始终不能得以圆满。当韩新月、楚雁潮两颗心经过长途跋涉,战胜世俗流言,终于走到一起时,死神却来到了新月的身边。一次意外的经历,新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尽管楚雁潮给予她人间最纯真的爱情,给予她最大的精神支持;尽管韩新月以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抗争,但是,死亡之手还是伸向了她,韩新月终于没有能够“看到清晨的第一缕晨曦”。当楚雁潮携着深深的爱来到医院,看到的却是医生悲伤的面容。当意识到明月再也不会升起的那一刻,楚雁潮的心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死亡。几年后,在淡淡的月光下,头发花白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墓穴前,缓缓地拉起小提琴,拉起两人熟悉的那首乐曲,用不变的音乐诉说着他对新月不变的爱,那个场景,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定格。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韩子奇、韩太太、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这些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不约而同地以“悲”字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他们穿越历史的时空,一走到了我的面前……
爱,还在延续;悲,希望停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再度重相逢,细细读过,心情格外的沉重。
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的线团,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一颗洋葱,一层剥过又露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不同年代的母女二人有着不同结果却又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穆斯林们一千多年来漫长而以艰难的足迹。同时也为人们那种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种族歧视而感到悲哀。
书中的韩子奇一生坎坷,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毕生都在为他的“玉”而奋斗,让人钦佩让人心疼,可是他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让人叹息!就如同在他死时作者对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韩新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那样早早的结束了,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没来得及展开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样悄悄的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他们互相信任、崇拜,彼此理解并深爱。在他们相识两年来,共同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搏斗,执著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可最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这一切与新月的“父母”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关系。梁冰璧相对来说是一个让人有点同情让人心痛的角色,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悲剧人物。
故事的结局让人回味无长,最后那个情节设计地很好,梁冰玉和楚雁潮两个人在墓地相遇,这两个都是新月爱着的人,他们也都是最爱着新月的人,那种相对无语却是无声胜有声。天地之间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4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当初在书架上搜索的时候,只第一眼被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字样所吸引,就借了下来。谁知道时间不遂人愿,往下许多细琐繁忙接踵而来,慢慢冲淡了当初阅读的热情,所以书一直搁在桌上,一个多月来都未曾翻阅过。
前些天,晚上睡不安稳,就起身,想找本书读读,一把摸到了《穆斯林的葬礼》。乍看书名,穆斯林,遥远而陌生的一个名词。只依稀记得那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宗教派别,最常见的就是回族。不吃猪肉,极爱干净,男人们总是戴着一顶类似大夫的白帽是他们的民族特征。在东门路口附近有一个穆斯林面馆,之前由于好奇曾经光顾过一次,满墙贴着菜谱图样,各式各样的羊肉或者牛肉面,干拌的,炒的,卤汤的……想来那么简单的一种食材,竟也能做出这么多奇异复杂看上去又美味可口的面食,在心里已经暗暗赞叹这个民族的智慧。再等到所点的干拌牛肉面端上来,洁白而劲道的面整齐地码满一盘,金澄澄的牛肉酱汁,各种各样的拌料,足足的面量,香喷喷的气息。充当服务员的老板的儿子,不时勤快地给我的杯子添茶,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初次对穆斯林不俗的赞赏。
而书卷在手之初,并非由于喜爱这个民族而去阅读,实在是想借它打发漫漫长夜或培养睡意。
感谢那个失眠的夜晚,否则也许我就错过了一本好书!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描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兴衰荣辱,三代人坎坷的命运,两代人互相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由“玉”作牵引,用“月”将其升华。“玉”描写了男主人公韩子奇痴玉爱玉却又被玉所累的无奈人生;“月”则刻画了女主人公韩新月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生命意义,却被宗教道德的束缚,悲苦身世的打击的和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书的章节,都用了贴切主题而又富有新意名字: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圆,月明……。
随着书中的情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在我身边流过,我有幸窥见了水中那无数的珍宝,我看见那些澄净通透的玉器宝物,在我脑子里乏着清冷的光。感同身受着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中的一只奇葩——-穆斯林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梁之清做着朝圣,向他们的神祈祷的时候,我的心肃穆沉静,害怕自己的举动会不经意间惊扰了他;天星娶妻的时候,我仿佛就走在那十抬的大轿后面,感受着他们庄严却又繁复的仪式;新月死了,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在盛装她身躯的“神盒”被抬出“博雅宅”的时候,在她的哥哥和爱人跳下墓穴给她“试坑”的时候,我就站在送葬的穆斯林人群中,眼观着这场隆重而另人心碎的葬礼。
心久久不能平静!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里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视玉如命,一生都在为玉献身的人——回回族的玉器行家梁亦清。
梁玉清是个爱玉如命的人。假如他不爱玉,那样他将不会一生劳于做玉,一生沉迷于水凳之中。假如他不爱玉,他也不会对玉那样熟知,并且能依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玉器,令人真假不分。假如他不爱玉,他也不会由于三保太监郑和手臂一断,就一口鲜血飞溅出来,驾鹤西去。
梁亦清是个执着的人。他用三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大件,《郑和航海图》。他在这三年不辞辛苦,认真雕刻那羊脂玉。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艰难:生活费不足,差点吃不上饭……这些他都一一挺过,并还执着的继续雕刻。
梁亦清是个爱自身民族的人。假如他不爱族,他也就不会同意蒲绶昌的任务,雕刻回回族人,三宝太监郑和的航海图。他若不爱族,他也就不会由于易卜拉欣——韩子齐打碎一个玉杯还无动于衷。
梁亦清是个勤劳的人,由于这样,所以他才会,一生制造,雕刻许许多多的作品把玉器梁发扬光大。
梁亦清是一个不爱财的人。只有这样梁亦清才不会由于韩子齐失手打碎一个玉杯,而生气,降罪于他。也只有这样他才不会由于蒲绶昌给做玉船的订钱少而和他讨价还价。
梁亦清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不会由于想赚钱,就对蒲绶昌背信弃义,自身与亨利·沙特,做买卖。失信于蒲绶昌,不给他做玉船,自身创业。
梁亦清是一个老实的人。假如他不老实,他就会听从韩子齐的计划。让他,和他自身创业弘扬梁家,让齐珍斋,玉器梁变成响当当的地方和人物。假如他不老实,他就会偷偷的去和亨利·沙特说玉船是他做的,并且要与他长期合作,给他制作玉件,并且狠狠加价。
梁亦清还很。.。.。. 。.。.。.
梁亦清,这《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传奇人物!
这为玉而生的传奇人物!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6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娑树影尖尖的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梁冰玉在琴中久久的伫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间,久久的回荡着着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孤雁盘旋。
这是《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的结尾,没有泪水,却让人觉得心酸。第一次了解《穆斯林的葬礼》是室友告诉我的,这是她初时读过的,虽然已经不记得很多的细节,但是他说很值得一读。后来在语文老师的介绍下,我花费了一些时间读了这本书。读这本书时,就好像走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走近了故事的点点滴滴,走进或喜或悲的人生。
读这本书使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像初中时挤出时间读完《夏至未至》后的心塞。这不仅仅是为结局的难受,也是为故事人物的命运。甚至在心底有那么一丝对作者的埋怨,为什么一定要以悲剧结尾呢?为什么如此的残忍的让一个花季少女拥有一个苦难且短暂的一生<>?为什么一定要让相爱的人分离?或许正是这样的悲剧才会铸就这本书的经典。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描绘平凡人物苦涩爱恋的画卷,是一部普通人心酸的投影。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几十年的兴衰,几代人不同的命运。在我看来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几个人一生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兴衰。
韩子奇,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梁家家主的义子,后来娶了梁家的大女儿。在多年奋斗后成为玉石行业的高手,后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去了英国,在英国与梁冰玉相爱并有了女儿新月。如故事就此结束也算美好,但韩子奇回了国,为了自己的玉,他回到了梁君壁的身边,使得冰玉被君壁赶走,使得新月从小失去了母亲,也导致了以后的一切。如果说给韩子奇一个称呼,我想我会叫他渣男。韩子奇如不跟壁儿在一起,又或者说他没有与玉儿在一起,是不是可以避免了一切的发生呢。韩子奇的懦弱与反复无常,使冰玉愤而离去,使壁儿恨上冰玉与新月,使新月多次受到伤害。对于冰月和君壁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爱人;对于天星和新月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人。
梁君壁可以说是书中的反派,因为她,天行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因为她,新月受尽了苦难。但是从梁君壁的角度来看,她并不坏,他只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庭。她也是一个不幸福的女子,丈夫离心,姐妹反目,儿子不顺。她每天都在祷告,却没有一天获得过安宁,每天都活在煎熬中,可恨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整本书中最令我记忆的便是新月这个人物。不行的出生,抑郁的生长,痛苦而短暂的爱情,悲哀的离世,新月这个最无辜也最令人心疼的人物结束了。或许从一开始新月的悲剧就已经注定,就像红楼中潇湘妃子注定消香玉陨,一次新月让人为她伤心哀叹。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也最令人震撼,新月的爱情是那样的纯洁而美好,但命运狠狠的打碎了它。先天性心脏病,这个无法治愈的病让新月虚弱的躺在病床,也让她用血泪写下了绝情书,不想也不愿让爱人但其苦痛。在新月病逝前以及病逝后楚雁潮也未曾见到新月一面,在新月的葬礼上他甚至不让进去,只能在远方静静的眺望,他们的爱何其悲哀。与他们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其幸运,起码他们死后还能双飞。
沉浸在穆斯林中,我恨韩子奇的懦弱,恶梁君壁的坏,厌梁冰玉的逃避,伤新月的不幸,叹楚雁潮的钟情。我们与新月一比,没有那么多的苦难,那么纠结的身世。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也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应感到幸运。穆斯林的葬礼不仅仅是为了死去的人,更是为了活着的人,让他们好好的珍惜现在的一切。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7
书名一直听说,总感觉应该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8
这是一本讲述一个穆斯林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沉浮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相关,最后衍变成一场悲剧,最终郁郁而终。令人抽象地体会到命运的多舛以及爱的深沉。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幼年的韩子奇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入住了北京一户普通的穆斯林家庭后想当时的主人家学习琢玉的技术,历经磨难之后成就一番大业,但因时代背景以及命运的捉弄下使得家业不复存在,以及韩子奇与师傅两个女儿的情感纠纷为主线。
第二部分则以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为主人公,讲述韩子奇一家在经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以及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后幸存下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规,但又因上代人的恩怨情仇以及韩新月有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衍变为一场悲剧。令人感概“命运”与“情”这两个词。
这是一本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的如此真实的书。有韩子奇与他师傅的大女儿“梁君璧”相互支撑的爱情。有韩子奇与师傅的小女儿梁冰玉在身处异乡且生命受到威胁下相互依靠的“禁断之恋”。也有三代人韩天星与其原本厂友—一个朴实的女孩容桂芳,因他的母亲梁君璧看不起容桂芳的家世,用离间计将两个相爱的人因误会而“咫尺天涯”的没有结果的爱情。以及韩新月与其老师楚雁潮的师生之恋,但因回族的规矩以及韩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从而变成一段凄美而悲壮的爱情。无一不使人感概万分。并不像一些小说的圆满结局,而是以悲剧结尾,使情的理解更为深刻且难忘。
当韩新月卧病在床,得知自己的病已不是现代医学可以力所能及的时候,她请求楚雁潮放弃自己,任自己自生自灭时,楚雁潮愤怒了,他向新月诉说:“爱是什么?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炭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越深,爱得强烈,爱得长久,这就是一切!”如此感人肺腑的一段话令多少读到这的人潸然泪下。
爱得浓郁,爱得深沉,此情此景,也不枉此书的好评如潮。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9
读书就像看人。你第一次看人与第二次看人,感受是绝然不同的。读书也是这样。
的确,一页页读下来,我进入了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不禁悲痛万分。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钩心,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战术”。
说到韩子奇,就不得不谈到他的女儿—韩新月。我姑且先随书中所说—称她为新月。新月的命运曲折多变:她的母亲,是她父亲原来的妻子—梁君璧的妹妹—梁冰玉。这在穆斯林中是不可宽恕的事情。后来梁冰玉离家出走去了英国。韩家为了不让外人知道这件莫大的丑闻,便让脑海中对母亲并没有多少印象的新月称梁君璧为“妈妈”。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新月却如同一只幽幽的乐曲,她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这就是真正的新月,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她患上心脏病这一波澜突起,掀开了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使得纯真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类的心灵镇住一切,压倒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仅是柔情感人还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再从完美艺术上来看,在诸多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梁君璧是作者塑造的最为丰满的一个经典形象。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梁君璧虽然从小持家、嫉恶如仇;对丈夫—韩子奇又管得严;对从海外归来的亲妹妹—梁冰玉冷若冰霜;总想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只疼爱儿子,却不理睬女儿;活活拆散两对相亲相爱的情人……这些事情看起来都蛮不尽人情,然而,我相信她一定是有苦衷的,象对丈夫管得严,不就是想让这个家和和睦睦吗?对亲妹妹冷若冰霜也不就是不想让梁家、韩家丢脸啊!……事实上,我相信在这本书中除了可歌可泣的新月外,“刀子嘴豆腐心”的梁君璧就是命最苦的了。
一部书,能写出一个经典人物已经不容易,更何况全书的艺术可以称得上“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读《穆斯林的葬礼》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我想,正是因为人心所传,全书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因此我说它是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当然,我不是说书中有多少真主的旨意,我所指的是它扬起了穆斯林美的灵魂。或许有些读者觉得这个结尾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回到“博雅”宅,进门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是的,时间如梭,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第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未来,一个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