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优秀5篇】正文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优秀5篇】》

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无名》的观后感【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电影《无名》观后感 篇1

在这拥有14亿人口的热土上有着一群群祖国守护者。出生于1889年的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他拥有一颗赤热的爱国之心,无论面对敌人怎样严酷的拷打都坚强,坚定。面对不公的条约他绝不屈服,领导并参与了“五四”运动。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钉同志的被难日,虽然他的身躯死了,但他热爱祖国的心长留于人世。啊!伟大的爱国英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伟大的爱国文人。屈原向来正直不畏权势,但因多次受到了贵族的排斥,身为楚国大将由于楚王渐渐疏远了自己而日夜郁郁寡欢。屈原的爱国之情从未暗淡,在看到秦军攻破了楚国首都后,他的`内心无比伤痛,不忍心见到自己的国土破灭、衰败。无奈之中投江自杀。屈原是历史上一位十分伟大的爱国英雄,他为自己的国土做出的贡献无法估量。

在今天的疫情中有一群祖国守护者闪闪发光,他们就是白衣天使。坚定的背影,洪亮的声音,布满勒痕的脸庞……都令我们留下了热泪。钟南山爷爷在疫情暴发时对全国人民说:“不要去武汉!”可钟南山爷爷疲倦地坐在去往武汉的列车上的身影,不禁令我鼻头一酸流下眼泪。钟南山爷爷不辞辛苦地工作,毫无怨言去到各地奔波忙碌,为人民定心,解疑疫情的情况。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支撑着钟南山爷爷在战场上拼搏,一颗决要保卫家园的心让他坚定地走向病房。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我想在今天,像钟南山爷爷一样的无数的白衣天们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英雄。

大火中奔驰的身影,不畏牺牲的决心,从不犹豫的果断出警。伟大的消防员叔叔令我很是敬佩。近日西昌一地着火,明知火势严峻十分危险,可消防员叔叔还是迅速出警。在火灾中18位消防员英勇牺牲。奔向大火的身影和一颗坚决保卫祖国疆土,热爱祖国的心正熊熊燃烧,在人们的心中永不熄灭。

啊!终于我懂得了如何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就是在各自的岗位尽职尽业,努力为国做贡献。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国家未来的栋梁!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2

在年初一去电影院观影是近几年我家的新节日仪式感,所看影片选了《无名》,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抗战时期的谍战题材全家人都喜欢。

本来我是带着点儿“可能这是一部主要观看对象为粉丝”的影片的心态的,但是从一开场,我就彻底改观了这种多少有些戏谑的心情,不得不被电影镜头带入其中情境,认真观看起来。

结论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从昨晚看完影片到现在过去24小时了,仍然在回味其中的一些细节。

所以这将是一篇比较认真的观后感,优点缺点我都会谈到。为了不剧透,我将尽力不谈情节,只说令我非常喜欢的关于电影表达本身的部分,以及我感觉到稍显不足的部分。

首先谈谈我喜欢的部分。最喜欢的就是本片的镜头表达,通过不同风格的画面来替故事诉说着它的心思。例如,前一秒唯美纯净平和的洁白羔羊,下一秒就是一锅胡乱炖着的肉,甚至连能令人产生食欲的好颜色都没有。这种反差画面镜头,在本片里出现很多次,或许希望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或许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现实的残酷。不论是什么,这些不需要台词的画面,就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直观的一种表达。

摄影画面的色彩上,在黑白灰对比,暗色调和明色调的运用,都有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使我比较深刻记住的是那碗噼啪乱跳的虾。环境的颜色都不鲜明,唯独那碗活虾的料汁的暗红色令我感觉刺眼,那颜色和牢房里的地面上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污岂不是一样?而虾这个挣扎跳跃的主角虽然被泡在料汁里,却也分明是黑灰色的。导演想说什么欲言又止,但恐怕观众是可以领会到的了。这就是镜头的语言,是摄影的沟通方法,是电影的表达艺术。

镜头里的一些特写细节,也是在讲述线索,仿佛是猜谜,每一点蛛丝马迹都是在帮观众推测出情节的链条关系。至于这些镜头所透射出的种种隐喻和思索,则是另一种让观众回味的地方,各人都会有各自的解读,所以产生的后劲也是很大的。

叙述。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也就是说,是非线性叙事模式。可能这种方式不是每个观众都适应或者喜欢的,我很喜欢,并且我惊喜地闻到了一点黑泽明的味道。

其实这个故事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重排,观众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抗争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先辈们的故事,大体上都是没有惊天动地精彩纷呈的。,他们越是平常才越是胜利的保证,甚至很多生死攸关的经历是能用一句话就概括得完的。正是如此,我觉得这个非常规的讲述方式更合适,更容易让观众印象深刻。

开篇看起来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讲述,我认为是一种对每个人物的素描,然后针对每个人物开始各自表述。也就是说,这种插叙倒叙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是将每个人物逐步丰满立体的过程。比起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方式有利于故事情节理解来说,这个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塑造人物的层次感,就好像散文那样,“形散意不散”。

这也呼应了片名《无名》,它想讲的是一群人,而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对于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来说,这个非线性叙事的方式给人物树立是起到了助力的。

不够完美的部分。前面说了很多的画面和色彩的表达,搭配上相对简单的故事情节,可能会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有点形式大于内容了。我认为影片想引起人们注意的那些过于庞杂的历史过往的方方面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就能说得完的,能用镜头语言给观众留下一些记忆,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但如果故事能更加丰满一些,一定会让对信息量和逻辑性上要求更高的观众得到满足和享受。

演员方面只说说王一博。王一博的角色适配度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想的,他的表现是合格的,甚至可以得分更高点。日语台词和上海话台词都非常加分,武戏也是个加分项。

可我也不得不说他的演技不足的地方。和梁朝伟以及日谍长官对戏的时候还好,因为有年龄和地位的差距,他表现得谦逊和弱势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适。反而是与平辈的“同僚和朋友”的王传君对戏的时候,让我感觉略显不足。尤其是最后和王传君对峙一段,明显没有接住王的气场,若能体现出内心情感冲突后更坚定强烈的“必杀”的杀气,就完美了。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我没有讲到的地方,但我自己喜欢和觉得有遗憾的点基本上是交代完了。总体来说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各种细节,欣赏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种种的细腻之处的影片。

也借《无名》向那些生前无名,故后仍然无名的英雄们致敬。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3

喜迎新年,2023年大年初一,溆浦县同心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以及留守儿童、事实孤儿等人员观看由梁朝伟、王一博主演的《无名》。

《无名》电影讲的是一个谍战故事,时代背景是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方突袭美国珍珠港,成为打响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线。中国境内,亲日派汪伪政敌府甘为爪牙,令反侵略战争雪上加霜。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一批正义之士甘愿牺牲自己传递宝贵的情报。

《无名》给观众了一种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电影揭露了抗战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黑暗面,展现了政治迫害对平民百姓的残酷影响。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严重扭曲,政治极端主义导致的大规模迫害和冲突。走出电影院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不是廉价的直接刺激,而是自身处于惊涛翻涌,勾连着遥远的过往,叩问着当下。结尾那一句“我也是”,没能淹没在风声里,是这个时代的我们,给予无名者最崇高的敬意,与最动人的温柔。

爱国是义无反顾的抉择,是不卑不亢的`无畏,是忧国忧民的`感慨;爱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是前赴后继的执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才构建了一个和平美好的新中国,才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4

聊一聊每个演员角色的立体度。

梁朝伟这个角色,一开始在广州是国民党,后来跟着做了亲日派,表面做尽坏事,但其实很多画面和表情都暗示了他的立场,比如他看见工人清扫满地的血迹会皱眉头,以及他放了江疏影饰演的角色等等。

王一博这个角色,在我看来是这部电影里最丰满立体的,他为了掩盖自己身份一直以来的`压抑,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是反派,很厉害,最有记忆点的几个画面:他用小刀和人抗衡时割破了人的动脉溅了满脸血,点烟的时候手都在抖。

他和王传君那个角色聊到他打日本兵出气时,王传君问他是不是情伤,他问“你怎么知道”的时候忽然变了的眼神,还有离开时背过身去那个笑容。

打戏精彩程度不用多说,他和梁朝伟的那场戏完全让人看的心惊肉跳,捏一把汗。

以及最后他戴着手铐在车上挑衅何,做出的枪击手势和挑衅的眼神,都让我震撼,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不管是上海话、日语还是普通话,他多变的情绪和人物性格都立体起来了,非常好,我相信观众们都是有目共睹。

周迅、黄磊、王传君等等这几个角色也非常立体,有那个时候坚定信仰的人、有不适应战乱年代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变得胆小的人、也有被压抑同化成为反派心里扭曲的人…

总体评价: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思考,但并没有那么的烧脑,没有所谓的“高门槛”。通过各种穿插剪辑,很多答案都告知了,比如最重要的,叶的卧底身份,在最后和何的谈话中也是明确指出了的。

每个角色都光鲜亮丽,又同时每个角色都暗藏玄机,斗智斗勇生死博弈,对每个人物的内心都感到敬畏和触动。

电影《无名》观后感 篇5

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合适。

这部电影可能题材和导演风格都比较小众,如果是喜欢过年合家欢一类的贺岁片,大可不必选择(想开心轻松的慎选,很压抑,很难受),电影本身其实比较沉重,有很多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非常规线性叙事,跨度大镜头跳跃,时间线需要自己梳理,需耐心、细心。

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值得一帧一帧欣赏,适合具有近代史和二战国际关系史基本常识的朋友观看……看不懂的话会觉得很煎熬,联想到所学的历史就真的很赞。

一、时代宏观叙事

民国时期,是现代文学课程里群星闪烁的`文辞翰墨,是中华大地上民不聊生的烽火狼烟,也是地下战线中波云诡谲的腥风血雨。浪漫与残酷并存成就了“民国热”。争分夺秒,惊心动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紧张刺激构成了“民国谍战”典型。无名,无名,是处埋忠骨,英雄何惜名。汗青有限,青史无名,隐蔽战线的暗斗值得我们发掘,隐形守护者的`故事值得传颂。

二、电影镜头美学

黑白色调极尽克制但又处处有戏,肃杀的气氛,一个眼神千回百转,非线性、心理叙事、延迟满足……众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名词一一体现。拍电影容易,虽是商业片,但从运镜到构图,从色彩到音效,处处体现程耳导演的艺术风格。

三、人物塑造

听闻民国爱情十有九悲……她说,“讨厌你衣冠楚楚的样子”最后,他还是亲手签下了有她名字的处决名单。她最后看向他的眼神里有决绝有厌恶,唯独没有爱。可她至死也不知道,她和他的信仰一致。be文学杀人。

四、细节

不多说了,喜欢悬疑、解密、推理、反转、剧本杀、谍战、细节控、暴力美学的朋友们放心冲。二刷刷起来,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眼神也带戏……夜深人静烧脑的快乐谁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