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楚汉传奇》观后感【优秀9篇】正文

《《楚汉传奇》观后感【优秀9篇】》

时间: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楚汉传奇》观后感【优秀9篇】。

楚汉传奇观后感1000字范文 篇1

这周我读完了《楚汉传奇》这本书,根据以前读历史书的经验,我觉得这本书肯定非常有意思,果真这里面非常有意思,我这时候觉得, 读历史书就像看电影一样,每一个情节都惊心动魄,身临其境,仿佛它就在我面前发生一样。

因为秦国到了胡亥那里,国家动荡,人心涣散,这时秦国就有好多人想要去造反,把秦国灭掉,开始一个新的朝代,让国家恢复生机,可是他们哪知道秦军也是比较强大的,就拿陈胜来说吧,他原本以为自己人多势众,就可以把章郸的那只黑色军团给打败,可是没想到被章郸打的落花流水,自己后来都被自己的部下暗杀。不过很快项家叔侄就起义了,因为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都很聪明,所以他们屡战屡胜,招募了一个大军团。就这样,他们慢慢的壮大起来。他们辅佐楚怀王继位。楚怀王给项羽派了一个助手,那就是刘邦,他那时候以为刘邦和自己会永远的好下去。还没想到以后他们就会互相残杀。他们合力打败了章郸大军。因为刘邦离咸阳城更近,所以刘邦先进了咸阳城,可是他并没有拿任何的东西,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都是项羽打下来的,他不能拿,可是就当项羽快要到的时候,刘邦手下一个没有脑子的士兵建议刘邦要封锁关口,不让项羽进来,然后说了一大堆理由,也不知道刘邦怎么了,就听了他的话,往关口设了一大堆士兵。项羽就非常生气,先把关口的士兵全打完,又在那里修养了一天,第二天决定去攻打刘邦。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非常后悔当初听那个士兵的话。但是项羽也不接受谈判,所以刘邦觉得这次自己必死无疑。因为项伯的恳求,所以项羽没有杀刘邦是设置了鸿门宴,可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部下特别希望他只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是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的诚心认错,项羽心软了,没有杀刘邦。这时那个给他提这个建议的谋士就不高兴了,他使得千方百计想干掉刘邦,可都没有成功。后来因为一些矛盾,项羽和刘邦打了起来,刘邦把项羽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最后项羽自刎了。

虽然项羽的军队非常的厉害,但是他们没有什么谋士。刘邦虽然军队不怎么厉害,现在。但是他身边有很多厉害的人,比如张良,韩信,因为他们的帮助下,刘邦有超过项羽的实力。所以我觉得。项羽固然厉害,但是敌不寡众,他身边只有范增一个谋士,后来还被刘邦他们气死了,所以,现在的项羽就是强弩之末。人多势众的刘邦,身边有很多厉害的人,而正是这些人帮他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段历史告诉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又想起了之前我之前听过的一句话:是即是多。而且我们也需要团结,不然的话就像项羽和刘邦一样,本来是战友,后来就成了敌人。

楚汉传奇观后感600字范文 篇2

用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把80节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看完,对楚汉历史有了些了解,对一些历史人物,有了充分的认识。胸怀大志、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项羽浑身本领,但宁为义死,不为利活,做事中规中矩,有勇无谋,推翻了暴秦,得到了天下却又分于诸侯,最后被韩信逼得走投无路,自刎于乌江边上,年逾四十,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英雄悲歌。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40多岁还游手好闲,不谙劳作,其父骂其无赖的刘邦,却巧取胜利成果,建立大汉王朝。

自以为是的韩信,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但终遭汉高祖刘邦疑忌,后被贬为淮阴侯,最后以谋反罪被处死。既是功高盖主的下场,兔死狗烹的定则,自己却也不是没有问题。刘邦的胜利,与韩信的军事才能密切相关,他入汉中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奇袭彭城,背水一战,十面埋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让后人羡慕而又崇拜。刘邦的胜利,同样是谋士的杰作。特别是依了张良、陈平之计,离间亚夫,合围项羽,让霸王别姬,四面楚歌,最终自刎。吕后是个人物,她开始特别贤惠,帮扶刘邦,是刘的贤内助。

薄姬是典型的女中张良,智者的化身,她无欲却得宠,富贵终身。戚姬想得到,却失去了一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韩信的恩人,同时害了韩信一生,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所谓的第一功臣,他与樊哙、周勃、曹参、卢绾、夏候婴等一样,都是为刘而生,刘因他们得了天下,他们也因刘才有了前途。凡事都是缘,一切都是命。后来的隋唐英雄,梁山好汉,都是一个道理。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历史在延续,每段历史皆如歌,恩爱情仇是音符。

楚汉传奇观后感 篇3

我看过的电视剧有许多,但我印象最深并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就是《楚汉传奇》了!这部电视剧主要呈现了秦末汉初楚汉相争激烈战斗的情形。

《楚汉传奇》是一部整整八十集的大片。内容主要讲了:秦末,嬴政驾崩,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秦国一天天走向衰落。此时,楚将项燕之子项梁统领的项家军开始参与反秦,项梁死后,侄儿项羽继任他的位置。

泗水亭亭长刘邦是一个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他在萧何和一群兄弟们的帮助下,当上了沛公,带领着一支实力非常弱的小军队参加了反秦队伍。一次,他求项羽帮助,两人联手起来,消灭了秦朝。

刘邦因抢先到达关中,引起了项羽和范曾的怀疑。之后,项王请刘邦来赴鸿门宴,想伺机杀了刘邦,但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巧妙逃脱了。后来,刘邦被项羽分到了穷困的巴蜀地区,封汉王。汉王心中不平衡,卧薪尝胆,拜韩信为大将,讨伐各地。最终在垓下和项羽决一死战,项羽被逼在乌江自刎。刘邦称帝,始称汉高祖。

一个布衣平民战胜了世人皆知的一代名将,简直是件无稽之谈。但是历史选择了刘邦,并证实了这一切。但这会使人们非常不解。原因就是项羽太骄傲了,虽然他的武艺是举世无双的,但他寡不敌众,还开始怀疑自己的部下,最终还是败在了刘邦的手下。刘邦为了成就大业,以屈求伸,并有很强的领导力,取得了胜利并称了王。并且,项羽随时都可以灭了刘邦,但他不机智,三番五次地放走了刘邦,还认为以后的机会多的是,何以顾及这几次。最后只能沦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

[楚汉传奇观后感]

楚汉传奇观后感500字范文 篇4

每天中午都看两集《楚汉传奇》,看得每当有感慨的时候,思维又总是陷入困惑之中。虞姬的父亲被项羽亲兵项狄杀死,虞姬要求项羽为其报杀父之仇,项狄被迫逃到赵国,项羽亲自去赵国追杀项狄。项狄最后自杀于虞姬面前,项羽为项狄亲自砌坟,一把黄土一把黄土抹稀泥,虞姬说:“希望项狄在天之灵安息。”那一刻,真的觉得人性之虚伪,再美好的祝福,要之何用呢?

项羽两次杀俘虏,第一次是为了提高军威,说是听到项家军擂鼓着不降,则杀!第二次是为了楚军生存大计,则杀了投降的20万俘虏,还 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为那些死去的楚国兄弟报仇了!

项羽义正词严地告诉章邯,将军应该战死在沙场,而不是退缩。

刘邦从痞子出生,天生会搞女人,当然还 有点小陰谋,小技巧,又带点仁爱之心。顺利打入咸陽,当然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搞秦朝的那些遗留下来的宫女。

而那个后来以残暴闻名于后世的吕后,却在家里用稀泥砌灶台,为了刘家老小,采野菜,甚至还 杀了一个逃难讨水喝,又起歹心的士兵。

秦朝被赵高玩弄了,无回天之力。纵观秦始皇、刘邦、项羽又怎么评价呢?

以史为鉴,我们又能从这些历史中鉴定出什么来?

生存、陰谋、陽谋、私心、野心、民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民,有多大?国,则有多大。

希望有幸看到我这篇日志的前辈,多多给小鱼指教,特别茫然的一些思绪。

楚汉传奇观后感 篇5

随着《楚汉传奇》这部连续剧的热播,人们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又重新燃起了激情,或者这种热情根本从来没有冷却过。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好几篇文章,说现在热播的《楚汉传奇》电视剧中存在很多文史错误,批评编剧没有历史常识,比如某官职或某称谓在秦末已经不存在,或者是后世才出现的,某成语以及《三字经》是后世朝代出现的等等。批评之声非常苛刻,除非这是故意炒作。

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排除某些观众就是抱着“补课”,补历史常识的意图来观看的。而编剧一旦不尊重史实,则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然而,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当强调影视剧对历史常识的遵守,另一方面,观众不应该过度的苛责,因为这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不是确凿的历史教科书(当然,即使是历史教科书,也有学者认为是胡编乱造)。艺术有艺术的规则,史实有史实的承当载体。艺术来源于现实,必须遵守起码的常识。但是艺术作品也需要一定的高度,需要有独特的价值体现,或博得观众一乐,或激励一代人奋斗,或教会人如何生活。艺术应该有概括性,反映某个主旨,为了确切的反映这个主旨,可以不太拘泥于某些冷僻的常识,只要尊重明显的历史常识和事件即可。

比如楚汉传奇这部剧,《三字经》确实晚于秦朝,焚书坑儒的场景或许真不是影视剧中所反映的那样。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儒生当时读什么书,秦始皇是如何焚书如何坑杀那些儒生的,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确实存在一些文化经典之作,被始皇帝焚烧,当时确实有儒生被坑杀。

当然,我很佩服这些能够发现那些错误的观众,他们的历史常识可见一斑。为了造福其他观众,或者警示那些“不懂历史”的编剧,这些热心的观众或学者出于常识对该剧提出了批评。然而历史剧毕竟也是影视剧,是艺术作品,而非学术著作,难道一定要严格遵守历史常识而不得变通吗?

这部剧我也在追着看,不仅因为它是“最贵”的电视剧,而且我觉得该剧对刘邦项羽等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作为普通观众,我可以从该剧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画中获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于我而言,这就是该剧的价值所在,是娱乐带来的额外收获。我从来不会把影视作品或者其他文学作品与历史教科书或者学术作品混为一谈,尽管两种通过常识的桥梁作用而有某些联系,但界限也是分明的。

楚汉传奇观后感 篇6

已经很少看电视剧了,之前看的一个电视剧是《大秦帝国》,个人认为还算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最起码引起了我对历史剧的兴趣。但是楚汉传奇真的让人没少失望。

海报上的陈道明,那是被PS磨皮多少次才变成那样的,看着年轻深邃有王者之气。但是事实是道明老矣,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就是刘邦是个病秧子,又老又弱,下一秒就有可能要倒下。再说秦始皇,那种有病的感觉就更明显了,虽然我们都知道嬴政当时真的是有病的,但是好歹是一个统一了六国的霸主,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嘛。

虞姬,虞姬……虞姬出场那点,你既然是先给个背影,大家都该想到,下一秒应该回头一笑百媚生嘛,但是她转头,我的希望哗啦啦掉了一地,那个妹子,真的,哪里有虞姬的感觉,哪里是霸王的虞姬。不过话说回来,既然霸王都是那样不出彩,虞姬太出彩也不好,何润东,我其实挺喜欢的,但是你个香肠嘴实在是不合适演霸王啊,演出来的那就是个莽夫嘛,虽然这也许是编剧的错,但是何润东真的不合适演项羽。大概这样的霸王也只配得上找那样的虞姬了。

楚汉传奇观后感 篇7

在这个漫长而又愉快的寒假里,是书籍陪伴我度过的,在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似一座航标,它能引导我们寻找求知的方向。书籍如一滴滴海水,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书籍如一把把蔬菜,给我们补上知识的营养。书籍如一指路明灯,让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在这个假期里我阅读了《楚汉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项羽、虞姬、刘邦、吕后等人物之间缠绵悱恻的传奇故事。书中的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常以“龙种”自诩,与县里小吏萧何等混的极熟。当年秦始皇猝死,奸臣赵高弄权,篡改诏书,胡亥二世继位,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英雄豪杰、蜂起八荒,纷纷下海,群相逐鹿中原。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最终刘邦得胜,在延续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统治天下达400余年的大汉帝国,史称“汉高祖”。

历史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见自己做得对不对。残暴胡亥身上,我懂得了随意施暴不会有好下场;从项羽应性格过于刚烈而失败的事情,我懂得了要随时控制自己不能过于冲动。我懂得了……

楚汉传奇观后感2200字范文 篇8

楚汉争霸那段历史,有2113许多角度的讲法,5261有历史书上的4102,也有民间传说里的,还有的1653甚至听起来更像神话传说,比如,从小就听农村的长辈给我说,当年有个叫楚霸王的,他和李元霸是中国历史上并列第一的英雄好汉――李元霸力气大到如果地球有个把手,他就能把地球拎起来,而项羽力气更是大到自己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

乖乖,这种完全民间口头传说,真的太富想像力了,它们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个人对传说中人的认知,虽然长大后知道老人们的说法挺可笑的,但那种民间谬传的先期印象却从来没有被抹去过。

清晰分清好人和坏人,是历史题材的民间演义得以传世的最强大价值观,它几乎也是《三国》《水浒》《西游》这样盖世之作最通行的共性,相比这些,楚汉争霸的故事在诸种版本文本中都善恶观模糊,项羽虽力大无穷,刘邦虽是汉朝开国皇帝,但他们在中国民间的认知中又都有显著的缺点,或者叫道义上的缺处,比如项羽也可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暴的英雄,而刘邦,早就被描述为流氓出身,他一个大流氓带着一群小流氓打下了大汉江山――其实,这样的价值判断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但很可惜它未必能能受到更多大众的青睐。

高希希导演、汪海林编剧的80集电视剧《楚汉传奇》或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个关于楚汉争霸那段历史的完全民间讲述版本,即它既依托如《史记》这样的典范史籍,又不废零星散见的民间传说,将这段历史里曾经出现的人物,几乎一个不落地进行逻辑和故事的重亲排序,小到刘邦家乡的那个小村落,大到整个天下朝廷,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有100多个,而刘邦、项羽集团的主要将领、谋士和他们的亲友,也几乎个个都有独立的故事单元(最遗憾的是陈胜、吴广的故事缺少正面表现),凭此,《楚汉传奇》足以成为未来这一段题材被再度创作的权威参考文本。

其实,刘邦与项羽的大关系,和刘邦集团与项羽集团的大关系,即使没有《楚汉传奇》,之前的无数作品也早把它们表现得透彻,有句粗话就叫“逮个屁嚼不烂”,之前关于这个题材的作品大多数主要人物不过刘邦、项羽、吕后、虞姬、张良、韩信、范增等十来个人,而这一次,埋伏在这两对大关系之下的诸多细微琐碎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关联都被尽量呈现,比如,刘邦、卢绾、樊哙、萧何、夏侯婴和雍齿等老乡之间的关系由来,甚至卢绾与樊哙为刘邦的小姨子吕媭之间如何大打出手,又如何和好如初都有专章描述,而刘邦是如何在这样复杂的亲与友的关系网之上初步建立自己的团队的?项羽是如何跟着叔父项燕等奔走旧楚地,以复楚之名聚起一个又一个抗秦好汉,以及一位位好汉的个性与故事,尽都做到详细展现,诸如此类的内容,是让《楚汉传奇》虽有80集的长度,但矛盾冲突一点不显得单调的重要因素。

这更与另一部以楚汉战争为题材的中国电影《王的盛宴》提出几个历史人物,以当下偏执眼光曲解历史的创作态度形成强烈对比――但很不幸,当下的中国影视剧创作,如《王的盛宴》这种方法可能才是真正主流。

不能不说,当下普通观众对楚汉争霸那段历史中人,如雍齿、卢绾、尾生这个级别的人物实在太不熟悉了,远不如他们对《三国演义》里的那些二流战将和《水浒传》里的那些地煞系好汉们更熟悉,这也决定了现在的观众们在阅读《楚汉传奇》这样庞大的故事体系时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而不如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那么轻车熟路,当然更不如金庸武侠系列更为流畅清晰。

不过,在我看来,汪海林先生结构从秦始皇暴政到刘邦、项羽崛起这条历史线索的方法其实与当下更多的历史剧创作方法明显不同,我在之前一篇关于本剧的评论中谈到《楚汉传奇》里明显有阶级分析的影子,但它到底只是影子,还是完全通用的方法,因为剧集至今只播出少半而不能断言,但最起码它更加侧重描述了刘邦与项羽的阶级属性――底层农民与没落贵族之间的云泥之别,并注重探论了他们起事之后的成与败过程中这些阶级属性可能发生的作用,比如刘邦处理与同乡战友的方式与项羽处理与投奔而来的诸多英雄好汉的关系的方式不同,即使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处理与敌人的关系亦有显著不同,是这种种的细琐的不同,成功铸造了秦末两大暴力革命集团,若有心,你甚至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成长史几乎是并列的、平行的,而与《三国》《水浒》的暴力集团成长史的塑造方式有明显区别。

本剧编剧没有如《王的盛宴》的创作者那样随意攫取历史碎片,按着当代人的狭隘逻辑,去掉无用留下有用编织出一枚看似炫丽的桂冠,但戴到刘、项那两个古人的脑袋上之后,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只不过是给吊死鬼搽胭脂――《楚汉传奇》先是占有细琐繁杂的历史碎片,尽量以更合理的科学史观将其串联成片,但在此之外,仍然有一些琐碎单纯成为故事和装饰,而不参与对那段历史的价值判断,所以,这个大故事给我的印象有如一顶朴实的草帽,戴在了一个需要它的朴实的人的头上,既不是为了美化,也不是为了丑化,而是因为它们相互合适。

说实话,若从性格和魅力上看,《楚汉传奇》里由何润东饰演的项羽比陈道明饰演的刘邦更有吸引力,他思考的事更宏大,讲的话更堂皇,他行事的逻辑也更光明;但若从观众的归属心理上看,则刘邦更熨贴大多数观众的心,尤其是他能带着来自老家那一众破衣烂衫的兄弟,南征北战,扫平天下,挣到光明正大的荣华富贵,这样现实主义的成功逻辑对我们现在这些俗人来说,磁力更为强大。

虽然剧集只演到中段,还有相当的篇幅要表现,我已经对它的结局走向,以及推动那个结局走向的情节逻辑怀抱强烈的期待,楚汉争霸,到头来是贵族败于草根,但为什么鲜衣怒马的贵族会败于乌合之众草根,这个答案的过程其实在当下的中国来说,都有莫大的意义。

楚汉传奇观后感 篇9

在那个叱咤风云的秦末乱世,群雄峰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首先打出了反秦的旗号,并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十分的带劲,于是群雄响应,浩浩荡荡的反秦斗争开始了。

秦灭六国时,楚怀王最冤,楚国灭亡时,大将军项燕说出了那句预言(也是咒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其他地方鲜有与之匹敌的。这个时候,项梁看到了光复楚国的时机,于是项梁遂起兵造反,侄子项羽也跟着项梁造反了,项羽力能抗鼎,一生自负天下无敌,天下莫敢于之争,他曾对着秦始皇的车队曾经说过:彼可取而代之,听!这是多么牛逼的志向啊!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可以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天子,这恐怕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不久,项梁轻敌战死,项羽成为军中主帅,掌握了军中大全,他痛恨秦人,新仇旧恨加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跃跃欲试的“暴发户”,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巨鹿之战中,他命令军中将士只得带三日口粮,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楚军士兵进攻是死,后退也是死,不如进攻而死,至少死的悲壮,于是乎,向死而生的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个个爆发了战斗力,所向披靡,横扫战场,秦军大败,秦将章邯等人见秦朝大势已去,遂顺应天意,投降了楚军;项羽赢得不那么愉快,没有在战争中斩杀所以秦军,而却接受了他们的投降,现在又要管他们二十万秦军的饭,于是决定将二十万秦军活埋坑杀;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敌人已经投降了,你还去杀他,这显然是不义的,以后谁还敢投降你,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个死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从那个时候起,项羽逐渐失去人心;鸿门宴上,项羽念及旧情,未杀刘邦,放虎归山,史书曾多次描写这一情结,都言:项羽刚愎自用,不纳范增忠言;是啊!当时霸王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啊,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巨鹿之战名震天下,天下谁人可与我匹敌?噫吁嚱!我雄武兮大楚强,由于痛恨秦朝,他反对郡县制,仍然选择淘汰的分封制;他讨厌嬴政创立的皇帝称号,自称为西楚霸王,他厌恶秦地,退出关中,选择以彭城作为自己的都城,建立西楚政权,他的心里只有大楚!当是时,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是当时天下的霸主,司马迁写他进入本纪可谓名副其实。

分封制之所以被后世历代君主禁用,就是因为分封的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分封一年以后,巴蜀一带的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大胆起用无名小卒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关中,俯视中原,这些霸王都知道,韩信在他眼里算什么东西!霸王快意恩仇,恩仇必报,他从不喜欢用偷袭的方法去攻打敌军,他喜欢用正面强攻的方法,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击败敌人获取胜利,赢得坦坦荡荡,老子心里舒服。

楚汉战争最后一年,霸王意气用尽,最终兵败生死;作为一个通读史书的人来说,我十分佩服项羽,哪怕他最后失去天下,反观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得到了天下,但我感觉他就是小人一个,精通厚黑之术,脸皮十分之厚,项羽是英雄豪杰,旷古绝世;我虽然鄙夷刘邦,但仍然承认他的功绩,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