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素材 >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优秀5篇正文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优秀5篇》

时间: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征文吧,征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长的结尾。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细心的小编Waner为家人们整编的5篇我的家风故事征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篇1

我出生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头镇一户农村家庭,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教导我,“人家待你好,你得记住,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一次聆听了妈妈的教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感天动地,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妈妈的一言一行在我小小的内心里播撒着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种子,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也伴随我一路走来。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可是全村出了名。在我看来,家风是一本无字的书,言传身教是重要的传承渠道。家风是敦亲睦邻的一剂良方,母亲是维系家族孝道的核心力量。

父母这代人从小接受过严格、正统的家庭教育,他们虽然没有给我多少物质财富,但他们朴实的作风和宽厚的胸怀一直令我们耳濡目染,是今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我看来,家风是育苗的土壤,我们子孙后代在它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期中考试完,回家后,母亲从我怏怏不乐的神情中觉察了我考试的失利,但她只是淡淡地问了声:“考得怎么样?”当得知我的化学尤其差时,母亲翻箱倒柜找出她的化学书,轻轻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尘,一页一页地陪着我温习,唠叨着学习化学的方法,我一一点头接受。

我上高中时,家境贫困,每周母亲为我准备好一罐腌菜,是我一星期的下饭菜。在学校吃饭时我带上饭盒到食堂打上一碗米饭,回到寝室,然后打开腌菜罐。一天,我照例在寝室中吃饭,班里有名的两个“阔佬”进来了,当他俩瞧见我的腌菜罐时,不禁放声大笑。那笑声怪怪的,其中一人竟将腌菜罐像球一样向空中抛起……我的脸由白变红,内心由窘迫变成愤怒,随着咣当一声,腌菜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被践踏得烟消云散,忍无可忍的我挥动拳头和他们扭成一团……当我鼻青脸肿地回家把一切告诉母亲时,母亲却生气地打了我一巴掌,比起打架所受的伤,这一巴掌实在微不足道,但从未掉过泪的我却止不住汹涌的泪水……片刻,我哽咽着抬起头,竟发现母亲也哭了。母亲忙将泪水拭去,“孩子,妈何尝不心疼你,但你要明白咱家的难处,你现在吃腌菜,就是为了以后不再吃。如果现在你连这点苦、这点气都受不了,那你就得一辈子吃腌菜!……”那天,母亲说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刻在了我心里。从此,我还是捧着腌菜罐去上学。面对那些惊诧的目光,我已不在意,更不自卑,因为我心里,有那一罐罐腌菜里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和浓浓的爱……

后来我考上烟台师范学院。刚来大学时,一个室友感冒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买饭打水我就包了!你好好吃药打针,其余的不用管!”室友非常感动,后来和我也成为最好的朋友。除了帮助身边的人,对于陌生人我也会出手相助:帮助陌生人撑伞,搀扶老奶奶穿过人行横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发现,当我帮助、回报他人时,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快乐。

走上教育教学岗位以后,我以深深感恩的心来珍惜岗位。感恩是我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基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基本良知。从参加工作时教学经验的空白到现在有点工作技能基础,离不开学校给我的锻炼平台。熟悉工作进入角色,离不开领导的鼓励和同事的帮助。在工作中的培训机会、实践机会、评职称等,都离不开领导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这个工作舞台。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就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家风是祖辈留给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张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捞起晶莹的品格。家风是一口无言的井,需要我们饮水思源,默默为之守候。

与人为善,领悟懂得感恩。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个有着好家风的美丽朴素的家庭。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篇2

我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姐弟三个,三个孩子是甜蜜,也是负担。依稀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每次回来,父亲都是拎着包,满面倦容,匆匆归来,又匆匆离去。但是父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别人只需要买一个苹果,我要买三个苹果。”年少时不懂得,现在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他们都是在吃苦的年代里长大的老一辈人,特别节俭。我知道,父亲很少买衣服,连喜欢的啤酒,他也只是偶尔喝喝解馋,家里的灯永远只开一盏。而母亲每次吃饭,都要求我们把碗里的米饭吃得一点不剩,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母亲会拿着擀面杖站在一旁,那根擀面杖威严而可怕,我们三个总是吃得精光。那时,家里面的大镜子边上永远插着一张小日历纸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酱油、醋、米面等多少钱,那是母亲的记账单。在那个小城镇,让三个孩子都读书并且走出去,我们的父母比别人付出的要多得多。父母亲的光荣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三个孩子成年后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了,但父母勤俭持家的习惯却并未因经济条件优越了而改变。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父母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慢慢渗透到了我们的内心。现在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每次上完早自习,楼道的灯依旧闪烁,母亲的“别浪费”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我都会去一一关上。上完晚自习,教室的电扇在努力的工作,等学生走完,我都会去轻轻关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亲的爱也正如同春雨一样默默的滋润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慢慢萌芽。它不曾言语,却给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爱的烙印。而这种烙印,足以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滋养自己,也能给别人一片清凉。只要给它一颗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终有一天,它会还你一片森林。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个人抚养我们长大,那时她还只是一位代课老师,但这丝毫不减她对工作的热情。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从未因生活而影响工作,在照顾三个孩子洗漱睡下后,她在昏黄的灯光下备课、改作业,即便生活烦琐而艰辛,母亲带的毕业班小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种坚韧和吃苦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十二岁时,我和姐姐就能站在小凳子上烧火做饭。在我的人生经历里,也曾遭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每每此时,母亲吃苦的精神,母亲坚韧的姿态,就会浮现眼前,让我勉励自己,咬咬牙,挺过去;而年少时母亲在灯光下的背影,也不断激励我努力工作。只是到了这时候,母亲的坚韧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记得还有一次,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去看望父亲,回来时已经饥肠辘辘,路旁只有一个卖馒头的小店,我们几个狼吞虎咽,也许是急于赶路,大家吃完了径直走了。谁也没有想起,还没有付钱。走到半道,母亲突然想起,非要马上去付钱,那时的天气,已经让我们汗流浃背了,但是母亲坚决要我们一同前往,刚开始,我们并不愿意去,母亲说:“别人是小本生意,这么热的天还在守店,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让别人吃亏。”

除了耳濡目染这样的勤俭、坚韧、吃苦和正直、善良、诚实的精神品质外,最让我佩服母亲的,是她对爷爷的照顾。爷爷从80岁开始就一直躺在床上,妈妈每天端茶送饭,洗洗换换,一天没落下,一直照顾到爷爷94岁,个中辛苦,从未见母亲埋怨过。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爷爷的精神面貌一直不错,到94岁时,耳不聋,眼不花,能清楚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14年的照顾,见证的是母亲拳拳的孝心。

母亲从未给过我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但母亲用她的生活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她给我们留下的是勤俭、是节约、是吃苦、是坚韧、是孝道。这份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在我们面前,母亲永远是不能磨灭的丰碑,她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财富,是精神的力量。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篇3

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训,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中成长,家风家训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成长。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健康茁壮地成长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的印迹:孝敬长辈、勤劳节俭、甘于奉献。

首先来说说我的爸爸,听别人说我的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在战场上牺牲了,当时我爸爸才十几岁,往后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后来的爷爷共同生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他们相处的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我爸爸对他就像是对待亲生父亲一样,从来没有跟他顶过嘴,甚至连一点小小的争吵都没有,在后期爷爷生病,卧床不能自由行动的时候,是爸爸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他们两个人的和睦相处也成为我们村里的一段的佳话。由于受到爸爸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在我长大成人后,同样懂得了孝敬长辈是多么光荣和骄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考虑父母的感受,多为他们分忧解难,不让他们太为自己操心,在后期爸爸生病的时候,我也是尽心尽力的去照顾他,只是最终也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

再来说说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她经历了我们这代人想都无法想象的生活,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打我记事起,她就经常给我讲述当时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为勤劳节约的一个人,家里面所有想要扔的东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还能有什么别的作用,经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我当时觉得是不是有点太严重了,当我开始上高中、大学的时候,随着学费的增长,物价的上涨,我深深意识到节俭的重要性,虽然从小受家里的影响,自己也知道节俭,但是在上大学的日子里,爸爸为了让我能够在大学吃的好一点,放弃了原来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一线高温的环境,仅仅是为了一个月多挣200元钱,为了能够让我在大学的生活更加宽裕一些,爸爸不辞辛苦,每天下班后回家帮妈妈干农活,而在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买上一两斤肉,平时基本都是靠着自家地里面的粮食和蔬菜过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没有菜的时候,就靠着提前晒干的豆角、白菜、萝卜等来应付,并且家里的饭菜从来都是,这顿吃不完,下顿再吃,从来没有一个人舍得把它们倒掉,受到全家人这种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的影响,我在大学也是刻苦学习,每天在保证吃好的前提下,节约每一分钱,在我们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活过的非常的顺利,最终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单位。

最后来说说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岁初中毕业时,当时由于中考没有考好,但也能上个中专,那时候的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当时我11岁,马上就要上初中,爷爷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几百元钱,还有种地卖粮食的钱,要是姐姐继续上学的话,当姐姐上大专的时候我上高中,经济压力相当的大,就在此时,姐姐提出自己选择不念了,说弟弟学习比较好,将来会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为爸爸分担家里的负担,虽然当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绝,但是姐姐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里人商量,最终家里仍然不同意,但她还是选择了放弃学业,在城里的餐馆里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学,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很可惜,也觉得自己亏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现在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姐姐及家人对我的付出。

这就是我家里的几个故事,我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孝敬长辈,百善孝为先;从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学到了勤劳节约,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财富,节约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汇聚出更大的力量;从姐姐身上学到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才华,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良好的家风家训伴随着我健康成长。

目前我也是身为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则,将家里的优良的家风家训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孝敬长辈、勤劳节俭、甘于奉献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家风故事1900字征文 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随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家风”一词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一度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

那么什么是“家风”呢?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翻翻词典“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可称之为门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无论是什么家庭他的家风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

我们家的家风是诚信,一个人无论他的学习如何,家境如何都不是太必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附加价值。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他本身的素质修养。一个人的人品如果都受到他人的质疑,那么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他都不会得到重用,不会得到人们的真心喜爱。因为不会有人喜欢一个满口谎话,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好的家风会让你养成许多的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甚至能使你受用终身,所以好的家风一定要传承下来。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风在古时颇受重视,关于家风的文字传至今的多如繁星。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有中有提及自己的家风:说的是“一件夏衣和冬衣度年,一钵一瓶每日,我的旧家风。”形容自己的家境贫寒。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由此可以说家风一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

一个家庭中家风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家风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心灵,塑造下一代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下一代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职业等等。在我看来,家风包括家庭的文化积淀,信仰,所在的地区的风俗,受教育的程度等。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父子三人都有着极高的文化水平,并且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格修养,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东晋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的成功也是有家风的极大影响,他的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最终成就了他的“书圣”之名。他的儿子王献之受到了他的影响,刻苦练字与他合称“二王”。有“小圣”之称。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家风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过孟母之所以要带着儿子三次搬家,就是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实践证明,孟母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现代的家庭如果无法为子女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话,也要选择一个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环境。不然就会出现“白砂在涅,与之俱黑”的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在小时候被父母询问过班级里哪个学生的成绩好,在学校里有没有被老师表扬,哪个同学是这次的班级第一等等。这也是父母在关心我们的身边环境防止我们被不好的风气所影响。然而现代的人对于家风的意识变得十分淡薄,快节凑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变得不是太过在意家风,甚至人们对于家风的定义都模糊了,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

近几年的“家风”重提我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力力气,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详细表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而代代相传!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篇5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赏;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质;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

勤俭 勤奋 坚持

——我的家教故事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每到一学期结束,发成绩单的日子,家里都要举一个庄重的仪式。父母会把我们姐弟四人带到田间地头,看自己家里庄稼的长势。回来之后,每个孩子都要汇报自己一学期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就是要认真检讨自己这一学期的不足。姐弟们都说完了,父亲会做一个总结,或表扬,或勉励,或批评。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父母努力耕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们要勤奋学习,老大尤其要努力,为弟弟妹妹带个好头。姐弟之间要团结,大的要让着小的。还要注意节约,不该买的东西不要乱买。父亲总是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很少同我们嬉戏逗乐,也没有见过他对我们的淘气行为表示过欣

赏。我们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我们怎么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饭,要等长辈先开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碍了旁边的人,是否发出很没有礼貌的咀嚼声。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父亲的警告。父亲罚我不许吃菜,只吃白饭。刚好外婆来了,一再缓和气氛,可是谁也不敢往我的碗里夹菜。每每父亲教育子女的时候,母亲总是毫无疑问的站在父亲一边。

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亲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习惯了听从我们的意见。可是我们姐弟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很害怕他。我们姐弟常常在一起讨论,可至今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怕他。每当在人生面临较大变动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想听听他的意见。

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自爱其子,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时时给孩子以指导、鼓励与鞭策,使她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阻力,踏上正当成长的道路。像父亲那样的严格教育,我总觉得有些“残酷”。我常常想,我要给我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生命总是有局限的,我有什么是需要通过亲生的儿女,继承和延续的呢?当然,勤俭节约是必不可少的。父亲常常说过: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水浪沙。还有勤奋努力更是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只有每个人都奋发向上,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谈得上个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趣盎然。可是单靠兴趣始终是坚持不了多久,不到三个月,新鲜劲儿过去,练琴成了一种煎熬。之后的几年时间,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要放弃。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难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终坚持接送,陪伴。现在,孩子经常会在学习之余,高兴的时候,郁闷的时候,通过弹琴抒发自己的心情。她说:“妈妈,我现在发现,会弹琴真好!幸亏我当初坚持下来了。”我说:“会不会弹琴这不重要,关键是你现在非常感谢当初的坚持,那么,好好努力!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你现在的坚持!”

勤俭,勤奋,坚持。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传承的品质,也算是我们家的家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