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优秀1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
科技小论文 1
有一回,我去阿姨家去玩,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植物。只见它满身是刺,见不到它的叶子。这使我感到非常奇怪,见不到叶子的植物,怎么进行光合作用呢?也许世界上只有这一种植物见不到叶子吧!我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跑去向阿姨请教。
我好奇地问“阿姨,其它植物都有叶子,为什么这种植物看不到它的叶子呢?”
阿姨笑了笑,说:“它叫仙人掌,其实它是有叶子的,只不过它的叶子的形态和普通的植物不同。你注意到仙人掌身上的刺了吗?仙人掌浑身的刺就是它的叶子。”
接着,阿姨又指导我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原来,仙人掌原产于北美,它的故乡是终年干旱少雨的大沙漠。在那里,普通植物很难生存下� 仙人掌为了能在沙漠生存下去,它把宽大的叶子退化成了浑身的刺,这些刺面积很小,而且又硬又尖,身体里的水分不容易蒸发出去,就不会干枯而死了。同时,仙人掌身上的刺还有了不起的本领,能从空气中慢慢地吸收水分,如果沙漠上下雨,更能吸收雨水。因此,仙人掌的刺状叶子正是它适合生存环境的一种体现。”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为找到了答案而高兴。
今天,我通过一个小小的植物又知道了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让我提高了对植物的认识与了解。我以后一定要积极探究,多发现一些动、植物的秘密。
科技小论文初中 2
物理这一学科恐怕对许多同学来说都不容易轻易拿下。甚至有的同学一听到“物理”便色变。事实上,物理并不是“无理”,只要掌握了诀窍,学好物理也不是件难事。
想要学好物理,首先必须战胜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和厌恶心理。对学习物理产生了恐惧和厌恶,你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物理,甚至对物理学习悲观失望,破罐子破摔。如果你有了这种念头,请马上打消,这将会是你学好物理的最大障碍。学好物理的第一步便是树立一定能学好的信心与决心。克服了恐惧,兴趣便会渐渐增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要有成效,就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有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学好物理,这一步尤为重要。
其次,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努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亲密朋友,因为这样做,它们会帮助我们很多忙,所以我们要对陋习说再见。大家有没有敖夜或通宵温习的经验呢?这当然是迫不得已,但大家也必须知道“睡眠”对学习是何等重要。测验前通宵达旦,其实是不利于记忆的,企图削减宝贵的睡眠时间来吸收知识只会弄巧成拙。在能够记忆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切实地记下来便可以了。尽了力,便睡觉吧!不要太压迫自己,那些被瞌睡虫纠缠,经常迟到的同学,是改变习惯的时候了。惰性是学好物理的又一栏路虎。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在懒惰上建立的。有一种“电视痴”,得了这种病的人,一天只想着电视,都上瘾了,严重的甚至已经不想再做别的事,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这样怎么会有好成绩呢?所以,我们要向古往今来勤奋的人学习,把惰性踢出门外。给皮球一点推力它就能随地滚动,可是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就需要靠外力来推动它,才使它重新获得力量,才能够继续前行。其实物理的学习也是这样,当你停止不前的时候,再靠外力去助推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不停地滚动,让知识的球越滚越大,知识结构就会越来越完备,这样力量越大,越不会轻易停止。而且,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随意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当我们突然松懈的时候,再决努力,需要付出双倍的劳动才能够追赶上自己以前的水平,所以,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来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应该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部分。课堂内则分四步。和一步,预习。许多同学常常因时间不够将预习省掉,这种做法大错特错。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分清主次,带着疑问再去听课。这样不仅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且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更加领会知识。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课堂听课是物理学习的重头戏。物理课堂上很多时间都是用于认识公式、定律的推导才结论。一些同学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需花费课后几分钟便将课堂四十五分钟“搞定”,这实际上又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物理课的内容重在传授物理思想。一个结论是抽象、等效还是建模而得比其本身更为重要。不知道定律、公式的来龙去脉,又如何能将其灵活运用呢?课堂听课也得讲究方法。可以采取听着结合,听想结合等多种方法。这里便不展开了。课堂内第三步便是科学完成作业任务。许多同学总是一布置完作业就做,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在完成作业前应该先将刚刚学习过的内容复习一遍。这时的记忆比较新鲜,更利于消化知识。在做练习时也不能一味求快。要在做的同时思考这个题目考查了哪几个知识点,应该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最后一步便是温习。学过的东西可能一段时间便模糊了,这时需要的便是通过温习再将它们拾起来。温习时也要注意方法。时间上不宜间隔太久,最好三天一小结,十天一大结。把学过的知识汇总,整理,用关联事物串连起来,使脑海中拥有一个整体框架。明确学了什么方法,理解了什么现象,懂得了什么道理。学习物理在课外不一定要求做大量习题。习题只要求精,适当有点儿拨高就行。课堂外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例如对“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发问,便会得出以下答案:天空的蓝色是大气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阳光共同创作的图景。阳光进大气时,由于组成它的各单色光波长不同,就会发生散射现象。被散射了的紫、蓝、青色光布满天空,就使天空呈现出一片蔚蓝了。这样做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还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的不少细节都能帮助我们学好物理。
最后,在物理考试中我们还应做到不怯场,从易到难,细致认真。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检测了我们学习的成效,但也不是标准。一两次的失利或是春风得意都不能说明太多。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注重过程而轻结果。此外,物理学习也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共同促进。和老师也要注重交流。对错题可建一个纠错集,及时向别人求助弄懂错题,争取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
以上这些秘诀虽不能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必然会对你的物理学习推波助澜。让我们抛弃“学物理难,难于上青天!”的语言,以一颗积极的心投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去吧!
科学小论文 3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省一位历史老师向教育部门申请要求高中以前取消物理化学等科目,增加文艺、体育、道德素质等项目的课时,这个建议自然不会被采纳,但这位老师的行为却在网络上引起一阵热烈的争论,围绕的核心自然是人文与科学孰轻孰重的问题。
一些 在他们看来,国家要强大,发展科学没有错,但不能舍本逐末,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是不能放弃的,发展科技的问题不能让利益泯灭了良知。在小悦悦事件以及跌倒老人不敢扶事件发生后,比残酷的死亡更加抨击人们心灵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反省,究竟这个社会还有没有良知存在?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科教兴国真的是对的`吗?是否应该在发展科技的同时遗落人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
其实,在我看来,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它们对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小我们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后来我们所谓的这些坏人的出现都是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我们需要用爱来包容他们,而不是冷眼相对、冷嘲热讽,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人文素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而只有社会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加团结,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快,我们更加专心地去探索科技领域。同样的,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像在医学方面的发展则又利于人民的生活,从而使人们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以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失去人文素养的科学只会让我们变成机器的奴隶,而失去科学的人文会使我
总而言之,科学与人文必须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科学小论文 4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
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科技小论文 5
月食是由月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所以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度。古代月食记录有时可用来推定历史事件的年代。中国古代迷信的说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於太阳光在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情景,光度在不一样的月全食会有所不一样。
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可是看月全食必须在晚上看,并且观看月食的机率比日食的机率少的多。
关于月食,还有一个故事: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着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景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明白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着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着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
科技小论文 6
盛夏,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信步在田间。突然,几个小光点出现在我眼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捉来一只仔细观察,原来是萤火虫啊!可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呀?这个问题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将萤火虫带回家进行解剖,发现里面有许多蓝色的发光物质,这是什么呢?接着我查阅了有关资料。
经过艰苦的查阅终于在《自然环境》这本百科全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萤火虫的发光器官在腹部,上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角质表皮,表皮下排列着几千个内含荧光素和荧光酶素的发光细胞。当体内氧气充足时,荧光素在荧光酶素的激发下,就可以与萤火虫经气管吸进的氧气产生化合反应,合成氧化荧光素,转为荧光。
不仅如此,我还了解到荧光虫在发光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热,发出的是“冷光”,它几乎能将化学能百分之百地转变为光。这比起只能将一小部分能量转变为白织灯来说,“效益”要高多了。
荧光虫能如此利用化学能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在本世纪40年代,他们对萤火虫发光器的研究,不仅分离出了荧光素和荧光酶素,弄清了荧火虫发光的奥秘,而且人工合成了这些物质。人们根据萤火虫发光原理,发明了既省电又明亮的日光灯。又发明了冷光源,这些冷光源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上。
科学小论文 7
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科学小论文 8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来看看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吧!
叮铃铃第二节下了,同学们顿时眉飞色舞地跑到了课程表前看,第三节课是什么?原来是科学课,而且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而老师也换了,同学们非常激动,我心里想:这节科学课会不会有意思,老师长什么样?时间过得真快,一阵清脆的铃声就到了第三节课,同学们整整齐齐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老师来了,这个老师是一个年轻帅气的老师。
老师说:“我是你们本学期的科学老师----赵老师。”接着老师说我们来选一个科学课代表,有李瑾岩、李思源,曹亦佳,李欣羽,同学们想当课代表。老师让我们投票,写在小纸条上,我偷偷告诉你们,我投了李欣羽。老师让李思源写,呼斯楞读,投票结果出来了,李思源被选为了科学课代表,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李瑾岩开始哭了,因为她没有一票,老师为了说服他,就让我们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同学们听到后兴高采烈的。
游戏开始了,由李瑾岩来打鼓,同学们传红领巾。同学们用飞快的如雷一般的手速传给了他人,第一个被传中的是王峥。老师说让他做自我介绍,介绍完又开始了,这次被传中的人是张琪涵,还是要做自我介绍,如果第二次被抓就是表演,所以张琪涵也是自我介绍。第三个人是马煜涛,我当时非常紧张,第四个又是王峥,所以他给我们大家唱了一首小星星的歌曲。
“叮铃铃”讨厌的下课铃又响了,短暂的4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
这就是有趣的一节科学课,你们有没有这样有趣的课呢?赶紧拿出你小巧的手写一写吧。
科技小论文 9
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记得有一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在上科学课,在科学课上,我们做了小实验,实验的方法就是:在三角架上放了一张白纸做的纸船,在纸船里倒上一定的水,最后把酒精灯轻轻地移到三角架下,纸船里的水会怎样?纸船又会怎样?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开始做实验吧。”
只见老师把三角架放在桌子上,又把事先准备好的纸船放在三角架上,接着,又从烧杯里倒进了半个纸船的水。最后一步了,老师用火柴的火把酒精灯点着了,在把酒精灯移到三角架下,等到水和纸船的变化。不一会儿,我们发现,纸船没有被烧掉,纸船里的水也都还在。
我们的嘴张得可以放下一个鸡蛋,老师说:“纸船之所以没有被烧掉是因为物质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因为纸船在加温的同时,水分也不断蒸发。水蒸发,水蒸气带走了热量,所以在水烧干之前,纸船是不会燃烧的。”
我知道了:在烧纸船的实验中,纸船里的水不会蒸发?纸船也不会被烧毁。
科学小论文 10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叫热气实验。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科学课,王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神奇的实验,关于热气球。”我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做这个实验需要火柴、塑料袋、酒精灯。王老师说要看一个学习视频,我心里非常喜悦。
视频开始了,真没想到,视频上竟然有王老师的身影,我更想看了。看完视频,王老师让大家根据视频小组合作做实验。我们组高豆划火柴点燃酒精灯,点燃之后我和王豆、赵豆拿着塑料袋的口,把它头朝下对着那个酒精灯火焰,塑料袋立刻变成了一个大胖子。高豆说:“松手,松手!”可是我们三个怕塑料袋被点燃,所以一个人也没有松手。之后,赵豆把手松开了,王豆也松开了,我最后一个松开了手。塑料袋因为不平稳落下来,差点被烧了,太危险了。
高豆很生气,说道:“下次你们三个一起松手。”“知道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第二次实验开始了,我、赵豆、王豆把袋子拿在手中,高豆看着我们三个,塑料袋变胖了,“松手吧!”高豆喊,这次我们一起松手,“大胖子”飞起来了!这个时候,王老师喊:“时间到!”高豆听了马上把“胖子”拉了下来,又把酒精灯上的火熄灭。“我们成功了!”高豆喊,“耶!耶!”我们也都高兴地欢呼着。
热气球的原理原来就是只要有热空气就能飞上天啊,热气比冷气轻。电视上看到的那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热气球,就是因为这个飞上天的呀。
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什么事也不怕难。
科技小论文600字 11
今天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用纸杯烧水》。妈妈说:“纸杯能烧开水”。“不等水开纸杯先烧着了!”爸爸说。立刻,我们家成了两派。“我来做一做,”我说。“事实胜于雄辩吗”。
我准备了一根蜡烛,一个纸杯,再往里面装一小杯水。准备好后,点燃蜡烛,实验开始了……我端着纸杯在火苗上烧,顿时,红色的火苗像一条贪吃的蛇,伸着长长的舌头,贪婪的舔着洁白而光滑的纸杯底。我真担心纸杯会烧起来,可纸杯毫不畏惧,镇定地站在蜡烛上,没有一点投降的迹象。纸杯被火苗烧黑了,看着被火苗“舔”的黑乎乎的杯底,我的心里像装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咚咚”“咚咚”的跳个不停。
十分钟过去了,纸杯完好无损,十五分钟过去了,纸杯的底部完全被熏黑了,好像用了好几年的平底锅的锅底,但毫无损坏。这时,纸杯里水的温度上去了,那温度能把我的手给烫起泡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转,心想,咋还没开呀,等它开了我的手上该满是泡了!过了一会,我热的忍不住了,就两只手换来换去,别人看了还以为我在玩传纸杯呢。
眨眼间,四十五分钟过去了,背离的气泡像赶集似的聚在杯子底部,好热闹啊!杯子里的水泡越来越多,都快挤不开了,慢慢地纸杯里又冒出缕缕轻烟,水开了。“爸爸,纸杯能烧开水。”我大喊。可这是为什么呢?妈妈告诉我纸杯烧水时,水把纸杯里的热量都吸收了,所以纸杯实际温度并不高,就算加热到水沸腾的时候也只有一百摄氏度,同时热量转化成水蒸气蒸发掉了,这个温度达不到纸的燃点(一百八十摄氏度),所以纸杯不会漏,还能把水烧开。
科学世界可真奇妙,那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我以后一定要研究更多的科学原理,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
科学小论文 12
“叮叮叮”上课的铃声响起了,在外面玩的同学们回到了自班的教室里,操场上一片安静。
这时,五班的同学在教室里大声的聊天,这时有一个同学说道:“罗老师来了。”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相信,当罗老师走了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讲了。
罗老师一进来,就开始上课,上课时有几个同学在下面讲悄悄话,罗老师开始时没有介意,可后来说话的人越来越肆无忌惮,声音变得越来越大,直到罗老师生气了,他们才不讲话了,罗老师看见他们不讲了,就开始讲自己的课了,过了一会儿,又有厶讲话了,罗老师就说了一句:“我看那个还敢讲话,再讲话的人给我出来站着。”罗老师一说完,我们都被吓到了。
我前面有一位同学,他趁罗老师不注意,便踹了另一位同学一脚。这时,罗老师突然不讲课了,盯着一个地方看,我们顺着罗老师盯着的地方看了过去。原来,有两个同学在讲话。其中一位同学觉得讲话不对,便不讲了,另一位同学见和他讲话的同学不讲了,自己就不讲了。
当罗老师要点人答题时,刚才吵吵闹闹的教室瞬间变得安安静静了,同学们马上假装自己正在认真的看书,因为同学们都不希望自己被老师点到。这时,罗老师走到一个同学的面前,并说道:“你来。”那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时,支支吾吾的什么也说不出来。罗老师生气的说道:“为什么不做,上节课不是让你们做了吗?”
过了一会儿,课上完了,不过还没有下课,罗老师就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下同学们可高兴了,刚才小声说话的人,现在声音变得越来越大了。
这就是五班,你想来看看吗?
科学小论文 13
我最喜欢科学课了,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总是能做到那些有趣的小实验,会发现有趣的东西,看到有趣的现象。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起来,马老师也随着上课铃声走上了讲台。只见她一手拿着一个大框子,另一只手拎着一个背包,一定是要做实验,太棒了!我心想。马老师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辆小汽车,哇,这辆小车居然像现实生活中的汽车,用这辆小车能做些什么实验呢?只见马老师拿出一根牛皮筋,把它的一头套住车轴,并从一个洞里穿了出来。就这样,牛皮筋的一头已经被马老师稳稳地固定在了小车的前端,然后,马老师又把牛皮筋的另一头紧紧地缠绕在后面的车轴上。马老师一松手,小车竟然自己向前驶去了。我心想:这种能使小车运动的力究竟来自哪里?难道是来自于牛皮筋?
这时,马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用牛皮筋做动力的实验,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那我要开始了!”马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小车,又发了牛皮筋和卷尺。我拿好科学作业本后迅速冲了出去,我们小组的成员已经在做实验了。我急忙按照马老师的做法,把牛皮筋固定好。一松手,小车就运动了起来。我拿出米尺量了量小车行驶的距离,发现小车只行驶了四十厘米,半米都不到。为了让小车能够行驶得更远,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把牛皮筋足足缠绕了八圈!当我们松开手时,小车迅速向前移动,小车一边行驶我一边追,好半天它才停下来。我用尺一量,发现小车行驶的距离用尺子已经无法测量了!我左右为难,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终于,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量出了一块地板的长度,是十二点五厘米,然后就轻而易举地计算出小车行驶的距离了。
这节科学课多么有意义啊!我不仅做了有趣的实验,还学到了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科技小论文 14
小蚯蚓,大问题。看见我的题目,你们应该有些疑惑吧,这蚯蚓断成两截怎么能活呢?我不知道,但是接下来,我将带着大家一同,以好奇的心情去探索这个问题。和我一起来吧!
今天,有些阴沉的天气却给我带来了好的心情,因为在潮湿的土壤里一定有着奇怪的小蚯蚓,我拿来铲子,挽起袖子,做起大干的架势,开始了找蚯蚓的苦力活。“嘿,找到了”。运气不错,一下子找到了两条小蚯蚓。这两条可怜的小蚯蚓,我有点不忍心看他们被我杀� ,它的身体有一种再生器官,这种器官能使蚯蚓被切断后再生,当然,这个器官被破话则就不能再生了。蚯蚓断成两截后,它断面的器官立即形成新的细胞团,,分泌出一种黏性的物质把伤口包裹起来,则能再度生存,但如果蚯蚓的心脏、砂囊、生殖器官被切掉(破坏),蚯蚓就不能再存活了”。当然,刚才因此两条蚯蚓变成了四条了,大概就是我并未把小蚯蚓的重要器官切掉的缘故吧。
原来如此,是这样啊!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带着小故事,妈妈告诉我世界有70%的人都有好奇心,但是这70%的人中有30%的人去做了。是啊,好奇心很多人都有,关键是你做了没有,你做了吗?看看我,我就是保证好奇心去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有好奇心吗?一定有,那么就请你们就带着你们的好奇心,用实际行动找打到自然界的奥秘吧!
